翼状胬肉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翼状胬肉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孙红兵

孙红兵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青浦区中山医院201700)

【摘要】目的:比较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及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对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372例(434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C组,A组146眼行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126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C组16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3~36个月,比较各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146眼中46眼复发,复发率为31.5%;B组126眼中20眼复发,复发率位15.9%;C组162眼中8眼复发,复发率为2.94%。A组与B组比较(X2=4.498,P=0.034,P<0.05);B组与C组比较(X2=4.828,P=0.028,P<0.05);C组与A组比较(X2=18.746,P=000)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与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移植术相比,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翼状胬肉;眼科手术;新鲜角膜移植;角膜缘干细胞

【中图分类号】R77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068-02

翼状胬肉是一种侵犯角膜及结膜下组织变性增生,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轻则影响美观,重则引起角膜散光,进入瞳孔区者还可严重影响视力。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烟尘等有一定关系。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失去屏障作用可能也是发病基础。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为观察翼状胬肉术后复发问题,我们分别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羊膜移植、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翼状胬肉住院患者,372例(434眼)在显微镜下进行了手术,其中男性170例192眼,女性202例242眼,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3岁;静止期132眼,活动期220眼。随机将其分为A、B、C组,A组146眼行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126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C组16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1.2手术方法

全部手术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

1.2.1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采取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的卡因表面麻醉2次,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使翼状胬肉组织隆起,与上方球结膜分离。于显微镜下先将翼状胬肉头部剥到角膜前弹力层下面的实质浅层,尽量保证角膜上不残留血管及纤维组织,然后越过角巩膜至巩膜分离组织下增生的组织至半月皱襞,仔细分离至根部并切除,将剩下的胬肉头、颈及部分体部结膜也一并剪除。创面烧灼止血,将余下的球结膜平铺,10/0丝线固定于内直肌止端前的浅层巩膜上,创面区巩膜予以暴露。

1.2.2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先将胬肉头部的上层游离,然后剥离角膜面的胬肉,尽量不残留胬肉组织,再分离角膜下增生的组织至半月皱襞,剪除大部分增生的组织及少许结膜组织,暴露巩膜面约4毫米*4毫米,行巩膜面彻底止血,以同样大小羊膜覆盖巩膜面(羊膜上皮面朝上),10/0丝线间断缝合4~5针于浅层巩膜上,结膜面与羊膜连续缝合。

1.2.3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胬肉切除同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自体同侧或对侧眼的下方或上方角膜缘处取一与裸露巩膜表面基本大小相等的角膜缘上皮和球结膜,移植到巩膜裸露区。方法为:在角膜缘前约0.5~1.0mm处沿角膜缘弧形做一深达角膜基质浅层的切口,再用角膜隧道刀经切口向后做一角膜缘板层分离至角膜缘后约4~5mm处,然后将分离的角膜缘板层连同球结膜一并剪下,上皮面向上,角膜侧向前,植片角膜缘于胬肉切除处角膜缘对合,用10/0丝线带浅层巩膜缝合。

1.3术后处理

结膜囊涂金霉素眼膏,术眼绷带包扎,并住院观察5-7天。术后24小时开始天天换药,结膜囊滴抗生素、类固醇皮质激素眼液2周。7~10天拆除缝线。

1.4术后复诊时间

所有病例分别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随访,进行视力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创面和角膜缘上皮取材处创口愈合情况及角膜缘新生血管及球结膜是否有薄层胬肉样组织增生。

2.结果

2.1疗效标准:(1)痊愈:手术区光滑、洁净,结膜面平整无充血,角膜创面上平覆盖光滑,无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2)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薄层样胬肉组织增生。

2.2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表1):术后随访3~36月,A组146眼中46眼复发,复发率为31.5%;B组126眼中20眼复发,复发率为15.9%;C组162眼中8眼复发,复发率为4.94%。A组与B组比较(X?=4.498,P=0.0.34,P<0.05);B组与C组比较(x?=4.828,P=0.028,P<0.05);C组与A组比较(X?=18.746,P=0.000)差异具有显著性。

表1三组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

组别眼数复发数复发率%

A单纯性翼状胬肉切除术组1464631.5

B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组1262015.9

C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组16284.94

2.3取材处结膜伤口:术后2~4天被新生上皮覆盖,5~6天局部充血水肿消失,无疤痕形成。

2.4角巩膜创面及羊膜组织:术后一周内结膜充血,手术创面组织及植片轻度水肿,术后4~7天内角膜上皮完全覆盖,荧光素染色阴性;角膜逐渐恢复光泽;术后7~14天拆线后,畏光流泪症状逐渐消失;羊膜植片一周后颜色逐渐恢复光泽,3~4月逐渐溶解吸收;被健康结膜上皮覆盖;角膜缘上皮10~14天愈合良好,2~3周后完全覆盖于巩膜创面上。术后36月随访期内,A组有8眼(12.3%)出睑球粘连,B组有3眼(2.3%)出现睑球粘连,C组未发生睑球粘连。

3.讨论

本研究发现,C组术后效果明显优于B组和A组,B组明显好于A组;且并发症较少,证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具有副作用小,术后恢复快,取材方便,效果可靠,复发率低,便于应用推广等优点。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由于干细胞具有在组织创伤时能应激性增生的特征,自体角膜缘部上皮移植向缺损区提供了干细胞,使角膜上皮细胞生长迅速,阻止结膜血管长入缺损区,从而使复发率大大降低,但是注意的是取材时范围不要超过全角膜缘的1/3,以防止发生角膜功能失代偿,诱发供眼干细胞缺乏,另外角膜缘也不能取得过深,否则术后易发生假性胬肉。如前所述,胬肉的发生是由于角膜缘干细胞的损害,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正是针对病因治疗,恢复了角膜缘干细胞的数量,功能和屏障,降低复发率,缩短角膜上皮修复时间,且该手术经济,损伤小、安全有效、不影响健眼、不发生排斥反应,患者易接受且术后反应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具有经济实用,复发率低,角膜上皮愈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本组随访36月,均未出现复发,但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高明张.翼状胬肉三种手术治疗方法复发率的比较[B].南通大学学报2014:34(3):239-241

[2]谢继春.翼状胬肉三种手术治疗方法复发率的比较[B].医护论坛2010年6月第7卷第17期:167-168

[3]谢宗泽,谢杰光,陈显全,等.两种不同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分析[J].临床研究Vol.12No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