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想象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1

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想象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李永鑫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想开始的。”想象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因此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想象,对培养创新思维有着重要作用。

1.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丰富表象积累,进行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我们要注意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有作文有关的人、景、物,如:人亲风俗、风雪、花鸟……并且注意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把观察到的事物用到学习中去。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创造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方面。

2.1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以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荷花》,在理解冒出水面荷花的姿态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荷花的图片,在展开想象,荷花的姿态可能有几种?每种姿态的荷花像什么?这样通过观察知道荷花有刚开、全开、未开三种姿态。同时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刚开的荷花像一位羞涩的小姑娘;有的说全开的荷花正敞开胸膛,迎接太阳……还有本课的第四自然段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好梦后面是省略号,它还包含着什么呢?”这样就激发了想象,给学生留下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2在作文方面。作文是观察、思维、表达的密切结合。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利用写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写童话作文、看图作文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狼和小羊》一课最后一句“说着就向小羊身上扑去。”文章讲到这里,在高潮处戛然而止。一般老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结果怎样?”或“小羊的结局如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我是这样问得:“小羊就甘心让恶狼吃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究想象的兴趣非常浓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狼扑过来,小羊一闪,笨狼就掉进河里去了。”“小羊退到悬崖边,小羊一躲,恶狼掉进了万丈深渊。”在学生纯真的想象里,小样会变得聪明而勇敢,不再是一个可怜的弱者。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续写作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