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1

浅谈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

张新华

张新华(定兴县定兴镇中学河北定兴072650)

1.中学地理教学独特的德育功能

地理教学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界,这就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能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思想境界、行为规范的教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

国情教育实际上是国民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地理知识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价值,通过地理科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国情问题的初步能力,把个人、民族和全球利益统一起来。对我国的国情,有优点,但也不能掩饰缺点,讲优点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但又要防止盲目自满,不求进取的思想,过分夸大缺点,又可能产生自卑心理,所以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报国心。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经济发展相当迅速,但至今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课本知识的传授,同时利用假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写调查报告、小论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真实的心理体验,并要经受毅力磨练,德育考验及是非识别,达到德育内化的功效。国情教育中紧扣“人口、资源、环境”这三个重点,突出人地关系,联系有关国策,使学生熟悉乡情,了解国情,激发他们的报国之情。

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的各种正确的地理观点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谓正确的地理观点,主要是正确的人地观、种族观、因果观。正确的人地观能使学生明确要遵循自然规律,合理的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平衡,预测经人类活动影响后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依此调整人类的行为;正确的种族观,使学生反对种族优化论,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的因果观,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科学地解释各种地理事物、现象的因果关系。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2.渗透市场经济意识,培养新型人才

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经济地理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生产布局的一些基本指导思想和特点,并尽量运用这些所学的知识为社会生产服务。

我国有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七个经济区域。三大经济带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呈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差异,东部地区人口集中,气候良好,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中、西部地带土地资源、矿产、能源资源极为丰富,东部地带经济的优先发展为中西部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中西部经济带尤如一头醒狮。我国的七个经济区域是复合型经济区,是兼有远景和类型特征的综合经济区,是类型与综合过渡型经济区。按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以及地理自然特点,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的全国整体经济发展布局。为学生结合我国经济地理知识的学习加深印象,加深了解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地理教育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教材的很多方面能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生产和原料分布的知识,生产联系的知识,国民经济发展的知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林、牧业和渔业生产活动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与这些生产活动的密切联系,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对进行各种生产有重大意义。

“中国旅游业”一节是初中教材新增加的专题教学内容。就是渗透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学探索。旅游业与交通、通讯、建筑、商业、保险业有紧密联系,同时又可以带动这些待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与外汇收入,是“无烟工业”。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空前繁荣,成为我国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部门。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扶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这就使学生树立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和为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念,树立发展与环境互补和对环境负责的观念,树立“旅游搭台,经贸唱戏”永续发展观念,做自觉的环境卫士,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革命圣地、热爱历代劳动人民伟大创造的情感。

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出现“民工潮”、“打工妹”现象,引导学生从改革开放的角度进行分析:市场经济的建立,通过市场使社会资源得以优化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为的中心城市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使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吸引力的优势显示出来,从而导致贫困地区成千上万人口开始向中心城市转移,形成每年季节性的“民工潮”。从而增加了贫困地区资金来源,缓解了劳力过剩问题,还带动了信息、资金、技术的流动,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大大加强。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培养跨世纪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