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高等学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3

合并高等学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

马建顾建国赵炜华

【摘要】合并高校是由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组建而成的,一般拥有多个校区,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是大部分合并高校所面临的且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对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合并高校多校区管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01-02

【Abstract】Themerger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achievedbymergingoftwoormorefull-featuredUehara,independentadministrativeinstitution.Generallyspeaking,itconsistsofanumberofcampuses.Howtogivefullplaytotheadvantagesofvariouscampusresources,therealizationofmostGejiaoQuoptimizationisoneoftheimportantissuesfacingmostofthosemerged(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needtobeaddressedinthispaper,themajorissuesfacingmulti-campusmanagementandthemeasuretoresolvethemarediscussed.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combinedMulti-campusmanagementResearch

合并高校大多是通过合并两所或两所以上原功能齐全、行政独立的院校而形成的新的拥有多个校区的大学,也有极少数的合并高校,校区间只是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或者连为一体,形成的是单校区式的合并高校。很多高校通过扩展校园面积、资产置换等形式尽可能地实现“一地办校”,但从目前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多校区的管理模式仍是合并高校的主流。

一、多校区管理职能分析

合并高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实现各校区功能最优化,一般都进行了功能划分与职能分工,具体功能划分与职能分工通常有以下几种模式:

1.等效职能模式

所谓等效职能模式,各校区都承担着相同的职能。各校区都是由一个或几个学院组成,同类或相近的学科专业集中在同一校区,围绕某学科开展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都由各校区内的学院来完成,这些学院都是承担一定职能的管理实体。如:浙江大学设置有20个学院,学科性质相近的学院安排在同一个校区,理工类学院主要设在玉泉校区,人文社科和教育学科类学院设在西溪校区,医科类学院设在湖滨校区,农科类学院设在华家池校区,每个校区均有较强的学科特征,与该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均由该类学院组织与实施。

2.差异职能模式

根据各校区的现状以及学校的发展规划,一些合并高校对各校区进行了不同的功能定位,每个校区都有其主要职能。根据其职能定位的不同,有的校区是基础教学区,有的校区是研究生校区,有的校区是产业实体校区。如:同济大学,对3个校区进行了功能定位。学校南校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与外界联系相对更为方便,调整成为多形式办学和校办产业的集中地,重点发展专科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校办产业;武东路校区环境雅致清幽,受外界的影响相对较少,被作为本科新生(一年级)的教学和生活区,即新生校区;主校区安排有二年级以上本科生和研究生。

3.混合职能模式

有些合并高校既有职能相同的校区,也有职能相异的校区。对于仅设有几个学院的校区来说,各校区的管理类似于等效职能模式,这些校区与承担其他职能的校区组合起来,则具有差异职能模式的特点。这种模式既不是简单的等效职能模式,也不是简单的差异职能模式,因而称为混合职能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校区比较多的合并高校所采用。如,广东工业大学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有5个校区,龙洞校区作为一、二年级办学的基地,番禺校区作为专科层次办学的基地,沙河校区作为成人教育基地,校本部、五山两个校区统一布置学科专业,统一调配人员、设备等资源。校本部设立5院1系,五山校区设立3院1系,龙洞校区则设体育部、社科部、公外部等基础教育部门。5个校区在职能上的组合就是典型的混合职能模式。

二、多校区管理层级的设置分析

对于合并高校来说,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校区增多,以及管理体制变化,必然要求对各层级的管理责职与权限进行重新划分和定位。目前,合并高校一般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方式,但在具体设置与管理模式上则各有所不同。

1.校——院——所(室)模式

这种模式,学院下不设系,只设教研室或研究所,学院行使管理权力,教研室或研究所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教研室只是作为相同专业教师和相同职能部门人员对教学与科研事务进行讨论的最基层单位,在人财物上没有支配权限。

其模式的优点是:减少了中间管理的层次与环节,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准确度,也减少了非教学人员的配置,节约了资源。缺点是:增加了学院管理的难度,加大了学院管理的工作量,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于学院,不利于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如,广东工业大学设立了8个学院,各学院之下仅设立研究所、教研室、研究中心、实验室。而这些都不是管理实体,只负责与学科发展、学科建设有关的教学、科研事宜,学院是名副其实的管理实体。

2.校——院——系模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管理模式。学院下设系,系下设教研室。校、院是管理实体,系是教学科研实体,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

其模式,系的设置能适当分散管理权限,集中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学术管理,而学院集中于本学院重大问题,如学科规划与建设、专业布局与调整、学院发展规划等行政事务,两者各有职能分工,权责合理分配,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南昌大学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部分职能和权力下放到学院,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开发等由学院统筹规划安排,系为教学科研业务单位。学校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校院系三级管理的职责与权限,规范了管理工作

3.校——学部——院——系模式

有些合并高校为了促进各学科的交流和合作,在学院之上设立学部,作为相关学科学院的协调机构,主要是承担学术管理职责,具有学位评审、职称评定、学术研讨、对外交流等职能。

其模式,学部不是管理实体,主要是由相关学科教授组成的学术管理机构,不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只具有学术宏观管理和协调的职责。如,浙江大学为便于相邻学科的融合和协调,促进更高层次的学科交叉综合,设立了社科学部、人文学部、理学学部、工学学部等7个学部,7个学部下设20个学院、72个系。学部是非行政机构,由教授组成,承担对外学术交流、对内学术活动

的职能。如,武汉大学将原有的院系重组为6个学部、28个学院;再如,吉林大学在学院之上设立了人文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学部等8个学部。

三、多校区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措施分析

多校区管理在我国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与单一校区模式相比,多校区高校一般是由多个院校合并而成,由于各校区功能定位不同,以及职能分工不一样,其管理难度加大、运行费用增多。总之,在具体的实践中,多校区管理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1.如何对各校区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

多校区的合并高校,由于原来各校区的发展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如何结合各校区的优势与特点,给各个校区赋予不同的功能定位,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是摆在合并高校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合并高校的管理实践表明,多数高校形成的“小机关、大服务、多实体”宏观管理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

由于合并所处阶段的不同,在合并的最初阶段、实质性融合期直至完全一体化后,采取的管理模式也有一个渐进的演变过程,如从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的转化,从校、院、系三级实体向校、院二级管理的转化等。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促进各校区协调发展,是合并高校首先遇到的问题,也是必须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2.如何依据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与整合教育资源

如何根据定位和发展规划,合理调整各个校区的办公用房、教室、实验室,以及校园景区建筑与环境等。校区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学校形象的一种外显,不同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布局、绿化景致和环境风格,也会有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场所,这些都是体现学校特色、发展历程和校园文化的宝贵财富,它们维系着学校师生、校友的情感,甚至还维系着周围社区的发展。所以,合并高校如何珍惜和爱护各个校区原有的建筑与环境也是摆在合并高校面前的重要工作之一。

3.如何实现多校区资源共享

高校合并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从高校合并的进程看,一般首先是实现五个统一,即:领导班子的统一、组织机构的统一、规章制度的统一、发展规划的统一、财务管理统一等,从而使合并得以顺利进行,使原有各校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可能;其次是从“形合”到“神合”,即从行政性合并到实质性融合。主要进行学科融合、师资融合、资源融合、校园文化融合等建设工作。整合学科资源,打破校区、学院界限,创造新的学科增长点,合作办好新专业与申报新的学科硕士、博士点,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与作用;优化教师资源,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合理引进教师,提高师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与新兴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群体;合理配置资源,使原本彼此平行、相互独立的多个教育体系合并为一体,统筹配置教学基础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共享;重组校园文化资源,在继承合并前各个学校优秀的校园文化基础上,形成新的校园文化,这是合并高校从“形”的组合到“神”的融合根本所在。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重点课题

——《合并高等学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dfa050082)】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中国的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9~10

2张朔、王小梅.合并院校实质性融合与跨越式发展——全国合并院校经验交流暨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G].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8

3樊丽明.论多校区综合性大学的资源共享[J].中国高等教育,2005.(20):37~38

4陈维嘉、张爱龙、董会泽.巩固体制改革成果推进并校各方共赢——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05.(24):9~13

5王建华.高校大合并的历史观照[J].教育与现代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