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学与亚健康

/ 2

试论中医学与亚健康

罗珊珊许东云

罗珊珊许东云(云南省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云南昆明650032)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1-0245-02

本文试就当今医学界高度关注的“非病非健康”的亚健康状态与中国中医药学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新健康观点与亚健康观念的建立

为适应医学模式的根本改变和人类巨大的健康需求,西方医学在近20年呈现出明显的调整态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新健康观点与亚健康观念的建立。什么是新健康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作过一个经典的注释:“健康不仅意味着疾病的消除,健康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康状态”。这一新健康观的确立,充分体现了21世纪社会对医学总体目标的要求,必须在宽广度和精深度等诸多方面都要有新的展现。随着新健康观念的确定,亚健康观念也应运而生。WHO把当今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分为三个状态:“健康状态”约占人群15%;“疾病状态”占人群15%;“亚健康状态”占人群70%;也有人将“亚健康状态”称为“灰色状态”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2中医学的健康观与疾病观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是中医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状态的总体概括。中医认为人类是宇宙万物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自身的中和、平衡、协调,人体必须与生存环境的宇宙万物中和、平衡、协调,人才是健康的,这就是天人合一与人身一小天地的中医世界观。因此,中医对健康的观念从来都是整体的、系统的、多元的、综合的、平衡的观点。其中阴阳、四时、脏腑、邪正几个方面的动态演变,决定了人体是健康抑或疾病。中医认为阴阳的消长盛衰处于动态的平衡,就是健康的人,亦称“平人”。反之,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和范围,致使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受破坏,呈现异常的病理状态则发生疾病。因此,中医防治疾病与保障健康的根本目标与总原则是调和阴阳,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次说四时。四时指人类生存的外环境、气象等因素。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的同一性,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健康的人必须“人与天地相应”。第三是脏腑。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液、津液、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脏腑经络之间,在生理上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协调统一,以维持人的健康状态。一旦脏腑之间的协调统一遭到破坏即形成疾病。第四是邪正。中医认为,“正气”与“邪气”是任何疾病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的一对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消长盛衰,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起着极其重要的根本性作用。其中,“邪气”(一切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的总称)是发病的条件。“正气”(正常人体调节、自稳、修复机能、内外环境的适应机能与抗病机能的概括)是发病的根据。邪气要通过正气内虚才起作用。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中医学特别强调正气在维护人体健康中的重大作用,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与否,是以“正气”是否内虚为前提的。

3中医学与亚健康

中医学里没有“亚健康”的提法,非病非健康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事实上指的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的一系列表现。回顾中医学古代文献,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已经有了明确记载。中医认为人的健康除人体自身的形神合一(即形体、脏腑、功能、代谢之间的完满协调、综合统一、动态平衡)之外,人与自然、环境、气候、饮食、人际、精神、天时、地理的协调平衡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旦人体内部环境阴阳失衡或内外阴阳之间失衡就有发生疾病的可能,这种中间状态,即病前失衡状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对于这种状态,中医历来强调的是“治未病”“治未乱”,并以此衍生出一系列养生保健防治未病的办法,这对于当前防治亚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4亚健康状态的中医预防与治疗

关于亚健康的预防,归结中医数千年的经验,重点是三条:一是积极养生保健,适应四时阴阳。人的生命活动节律很好地适应阴阳四时的更替变化是健康的基本保证。事实上很多亚健康状态的人,是因生活无度,起居无常,随心所欲,使人的生命活动节律(生物钟)与四时阴阳相违背,这是亚健康人群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促使人体生命活动与四时阴阳相适应,中医创造了诸多春为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导引吐纳,各类功法,积极养生,这些方法都值得很好的继承、整理、推广、弘扬。二是平衡调节饮食,保证生命健康。中医药饮食的属性研究,有几千年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任何一种粮食、蔬菜、肉蛋、饮品、水果、坚果等等,都有其四气(温凉寒热平),五味(辛苦甘酸咸淡),归经(脏腑、经络)等详细记载,是我们保证健康,平衡饮食的一大宝库。三是恬淡虚无豁达,维护精神健康。中医对人的精神活动称之为情志,情志对人体健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保持身心的恬淡、虚无、豁达是保证健康的最重要方法,在这方面,中医的入静、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素问·生气通天论.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