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习环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巧妙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习环节

陈敏

陈敏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二小564100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先扫清学习的障碍,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还拉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距离。这样一来,如何在学生预习后,让学生在自主、开放的课堂中学习呢?

教学准备,在这里概指教师教的准备和学生学的准备,这一阶段既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起始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的过程的起始环节。

教师教的准备过程,就其表现形式而言,主要是一个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教学工作的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教学心理准备过程。首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给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一旦确定下来,就会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并成为教学中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去实现这个目的,教师一开始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其次,由于教学方案要预先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何组织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胸中有数,早有思想准备。

学生的学习准备,也包括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方面。前者是指在开始新课学习以前,有意识地复习与新知识有紧密联系的旧知识,唤起对旧知识的积极回忆,并以此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后者主要是指教学前通过教师告诉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及其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怎样学习这些知识,让学生初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产生学习需要,并自觉预习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不过,学生学习准备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启发、激励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方法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周长”前启发学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大家都会算了,你们会计算圆的周长吗?其实,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倍数关系,只要找到了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就不难了。怎样去发现这个倍数关系和用这个倍数关系计算圆的周长呢?在明天的学习中大家就会明白的。”结果学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涨,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前还自觉地作了预习,可见学习准备的重要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改革,结合我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特别是我校我班学生学习后的体会如下:

有的新知识,学生通过自己自学预习后完全有能力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不应着眼于新知的是什么,应着眼于让学生真正理解新知的是为什么,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深入学习新知识中所蕴含的本质。

下面是我让我班学生通过充分预习“最小公倍数”一节课后的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昨天大家预习了“最小公倍数”,现在你们想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呢?

生1:14和16。

生2:12和36……

师:我们就选12和36这两个数,请大家用预习后的方法求出12和36的最小公倍数。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后,选学生中的两种不同方法,板书到黑板上。

方法一:12的倍数有:12、24、36、48、60……

36的倍数有:36、72、108……

12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36。

方法二:

2│1236

2│618

3│39

13

12和36的最小公倍数是:2×2×3×1×3=36。

师:谁来把方一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求12和36的最小公倍数,首先应知道12和36的公倍数,要知道12和36的公倍数必须把12和36的部分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来,这样就找到了12和36的最小公倍数了。

师:介绍得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方法二,用短除法求最小公倍,谁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把2、2、3、1、3乘起来的积就是最小公倍数呢?

师:谁能解释?

学生陷入沉思,师出示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从以上教学可见,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教师可带过,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可重点组织“挖究”、“攻关”。这样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在充分了解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站在学生的角度之后想,帮助学生之所需,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

总之,我认为预习后的数学课教学应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研究课。教师应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和活动题材,让学生探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