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的证治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2-08-18
/ 2

肝炎后肝硬化的证治综述

蔡骐浓

蔡骐浓(哈尔滨市传染病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8-0241-02

【摘要】就近年来中医药抗肝硬化腹水的研究作综述与分析,分别从辨证论治,中医中药等方面论述了中医药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认为今后应加强中医药抗肝硬化的量效关系研究。

【关键词】肝硬化中药疗法辨证论治

肝炎后肝硬化是多种病毒性肝炎所致的各种肝损伤发展至终末阶段最常见的表现,其中尤以乙型病毒肝炎所致的肝硬化腹水最为普遍,仅在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30%转为肝硬化腹水。肝炎后肝硬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中医学对本病的描述散见于水蛊,蛊胀、膨胀、蜘蛛臌、单腹臌等病名之中,著述庞杂,各有侧重。笔者对肝炎后肝硬化辨证论治,中医中药治疗提供翔实的论述。

1比脾虚为本,湿热疫毒为标,血瘀为病变关键

肝炎后肝硬化病势较缓,病程迁延,致病之因虽与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酒食无度,劳欲不节等有关,但其主要原因当责之于感受温热、疫毒之邪。湿为阴邪,易困脾土,脾失健运则化源匮乏,四肢百骸失于濡养;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钮,枢机不利则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仍无以四布,浊阴不降,水湿痰浊不得排出,清浊相干,日久则为积聚。同时,湿邪重浊粘滞,阻碍气机,肝失条达,则情志不舒,胆汁不泄,津血亦瘀而不行。土壅木郁,以致肝脾俱损。温热之邪日久传入血分,与瘀血胶结,壅塞脉道,则营周不利,血瘀气滞,重伤肝脾;瘀热互结,水湿痰浊日久不去,变化而成癥瘕。蚀精耗血,停水留湿,使得虚者更虚,实者更实,化热生寒,变证从生。病势日久,伤及于肾,出现真阳虚衰无以温养脾土,真阴枯涸无以滋润肝木,开合失司,水湿内停,发于臌胀。总而言之,肝炎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但不离肝脾肾三脏俱损,气血水互结腹内,其中又以脾虚为本,温热疫毒为标,血瘀为病变的关键。

2辨证早、中、晚三期为动态证候为与分型依据

肝炎后肝硬化病程较长,迁延日久,缠绵难愈。由早期的乏力纳差,腹胀便溏,胸胁胀满,隐痛不舒,口干口苦逐渐发展至腰膝酸软,两目干涩,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再到面色晦暗,形寒肢冷,面浮身肿,泄利不止,正气逐渐衰败,邪实留而不去,伴有鼻衄、齿衄,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长等瘀血留滞的临床表现,以及胸闷脘痞、头身困重、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甚至腹胀如鼓等水湿日甚的证候特征。因而,根据病机的传变规律和病情缓急的不同阶段,可将肝炎后肝硬化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温热困阻,脾虚肝郁为主;中期以水湿内停,瘀血阻络为主,晚期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主。

3治疗与辨证论治为核心,益气活血法贯穿始终

肝炎后肝硬化具有病因广,来势缓,病程长,涉及多个脏腑传变复杂,易生兼证与变证的特点。除了针对上述的基本证型,采用舒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滋养肾阴,柔润肝体的治疗原则,还应视具体病情,选用利胆退黄,行气宽中,消食和胃,养阴生津,清退虚热,安神定志,通腑泻下,破血消瘀,软坚散结的治疗方法,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在辨证论治的同时,由于本病以脾虚为本,血瘀为病变关键应将益气活血方法贯穿始终。

4肝炎后肝硬化的中医证治

笔者总结肝硬化的治疗方法为:解毒化温、益气养阴;消积散结,化痰通络。在兼顾正气,补虚扶正的基础上,常用攻下积聚药,诸如鳖甲汤、抵当汤、下瘀血汤、大黄蛰虫丸。下瘀血汤和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用以治疗肝血症,抵当汤,抵当丸出自《伤寒论》用于治蓄血症。吴昆《医方考》记有“古方百用曲,柏者,化水谷也……用三棱,鳖甲者,去癥瘕……,用水蛭、虻虫者,攻血块也。”何梦瑶《医碥》曰:“莪术,三棱,鳖甲、专治积聚”。唐容川在《血论证》中更有详细论述:“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癥瘕……癥之为病,总是气血胶结而成,须破血行气,以推除之,万无姑容。即虚入久程,不便攻结者,亦宜攻补兼施,以木克敌。攻血者以抵当汤,下瘀血汤、抵当丸”。

在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应用一些静脉用药: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养血活血,适用于早期肝硬化,肝纤维化伴有肝功异常的病人;血栓通注射液主要是三七提取的纯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肝硬化腹水,肝纤维化,伴有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或严重肝功异常,凝血机制下降的病人:复方苦参注射液,清热利湿解毒,用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伴有湿热黄胆的病人。

治疗用药的多样化,给药方式多途径化,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但无论是选择口服药,还是选择静脉给药,都需辨证论治,不可以脱离辨证论治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肝炎后肝硬化的证治规律及用药原则探讨[J]于泓、贺松其、康金兰,新中医2009.4:1-3.

[2]浅谈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J]:周莉,中医中药,2009.1:10-15.

[3]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佘世峰,黄贤樟,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2)4:302-303.

[4]肝硬化诊治体会[J]:陈子彦,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229-230.

[5]姚光弼,[M]临床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