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超声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对比分析

游建平丁斌斌王诗章高利哲

游建平丁斌斌王诗章高利哲(内蒙古包头市第八医院超声科014040)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5-0423-03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6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进行CDFI检查,分别测量治疗前后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阻力指数RI),正常对照组4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椎动脉的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前后内径无明显改变(p>0.05)。病例组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小于对照组(p<0.05),RI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椎动脉的Vs、Vd增高(p<0.01),以RI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的RI降低(p<0.01);病例组治疗后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RI大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中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RI和内径均在正常范围者14例,其椎动脉的Vs、Vd与对照组接近(p>0.05),但用药后明显增高(p<0.01)。结论CDFI可为VBI的明确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VBI患者椎动脉血流Vs、Vd降低、RI增高,临床治疗可以降低椎动脉RI、提高Vs、Vd。CDFI还可发现在超声诊断标准以外的VBI患者,并明确部分VBI的病因。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insufficiency,VB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研究表明:CDFI显示颅外段椎动脉解剖形态及血流信息的临床价值已被证实[1]。我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VBI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外段椎动脉血流进行观测,探讨其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期为临床VBI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7~79岁,平均65岁,均为我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主要症状以眩晕为主,同时至少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并排除其他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对照组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58~81岁,平均67岁,无VBI的临床症状,无影响颅内供血的基础疾病且MRA示椎动脉信号正常的人群。

2.仪器与方法

1.1超声仪器

采用HIVISIONPreirus数字化彩色超声波诊断仪。

1.2检查方法

研究对象取仰卧位,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频率3.5~10MHz的探头扫查,显示椎动脉的起始段和椎间段,测量内径(C4-5、取收缩早期管径最细时测量),观察内膜和管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阻力指数(RI),取样容积与血管内径相当,声束方向与血管走行夹角<60°并校正。病例组在临床用扩血管、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1周后,重复上述检查。椎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标准[2]:轻度狭窄(2.0mm<φ≤2.8mm),中度狭窄(1.0mm<φ≤2.0mm),重度狭窄(φ≤1.0mm);VBI的超声诊断标准[3]:Vs<35cm/s、Vd<10cm/s、RI>0.72。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均数间比较采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二、结果

1.正常椎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40例,椎动脉管壁光滑,腔内为无回声暗区,血流方向与同侧颈总动脉一致,频谱为单向、低阻血流;Vs为(43.73±10.09)cm/s、Vd为(14.74±3.26)cm/s、RI为0.65±0.06;人体左右两侧椎动脉内径存在差异性,一般将内径较大的一侧称为某侧椎动脉优势,对照组中左侧椎动脉优势者25例,右侧优势者15例。

2.VBI患者超声检查结果

病例组中左侧椎动脉优势者39例,右侧优势者17例。VBI患者主要表现为椎动脉管壁增厚、内径变窄甚至闭塞;本组病例中表现为椎动脉狭窄者18例,均为单侧狭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3例,重度狭窄4例(其中闭塞3例,均为右侧)。CDFI表现为管腔内彩色血流束变细或出现反向血流信号,血流频谱波峰圆钝,上升支缓慢、波幅减低,舒张期频谱低平,提示Vs、Vd减低,RI增高;病例组中表现为RI增高者29例,累及椎动脉32根;内径和血流无异常者14例。

病例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和血流的变化见表1。治疗前椎动脉的内径小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内径无明显改变。治疗前椎动脉的Vs、Vd测值小于对照组,RI测值大于对照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椎动脉的Vs、Vd的测值大于用药前的测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以椎动脉阻力增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29例,累及椎动脉32根,治疗后阻力明显降低,但仍大于对照组(表2)。

病例组中有14例患者,治疗前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参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该组患者用药后椎动脉的Vs、Vd的测值有显著提高(表3)。

本组56例患者有42例行头颅MRA检查,显影的椎动脉有82根,有2例右侧椎动脉不显影,CDFI对这2例患者检查显示有1例右侧椎动脉可见血流信号。

表156例VBI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的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病例组组间比较,△p<0.01

表229例RI增高的患者椎动脉血流阻力的变化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病例组组间比较,△P<0.01

表314例内径和血流无异常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的血流变化

注:病例组组间比较,△P<0.05

三、讨论

VBI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目前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又以临床症状为主,较为主观,缺乏客观依据。影像学检查中DSA是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且各类并发症时有发生,不易被患者接受;CTA检查放射线量大,对造影剂过敏的不能做此项检查;MR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的结构,但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和规范的扫描技术;超声具有无创性、实时显像、重复性好、无特殊禁忌症等优点,患者较易接受,CDFI能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这也是其他影像学方法不能提供的,因此临床上常作为椎动脉检测的常规项目。从本组研究中可见:CDFI能显示颅外段椎动脉解剖形态并能测量颅外段椎动脉的内径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从而了解颅内特别是后循环的血供信息,为临床VBI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

本研究的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均以左侧椎动脉优势者占多数,这也与文献报道[4-5]一般左侧椎动脉内径大于右侧相符;而右侧椎动脉狭窄率比左侧高,且狭窄程度比左侧重可能与此有关。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可见内径变窄甚至闭塞,Vs、Vd减低,RI增高所致椎-基底动脉系统血供减少是VBI的主要表现;临床治疗主要是改善血流动力学而非改变椎动脉的内径。VBI患者治疗后RI降低,Vs、Vd增高,这与药物治疗目的是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后循环血供而改善患者的症状相符合,经过治疗可使VBI患者的血流速度短期内达到正常范围,RI虽有所降低但还是高于正常范围。CDFI还可以明确部分VBI的病因,如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症、椎动脉狭窄、闭塞等,从而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临床上有一部分VBI患者,他们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椎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对于这部分无客观依据支持者,通常会给予诊断性治疗,本资料的病例组中有14例这样的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参数,我们发现治疗后椎动脉的Vs、Vd明显增高,且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由此可见,通过CDFI对比检查疑似VBI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血流,能够发现在超声诊断标准以外的VBI患者,协助临床明确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椎动脉颅外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颈椎段因颈椎横突声影遮挡呈节段性显示,C2-C1因颅骨遮挡不能显示,所以对椎动脉的观察就局限在起始段,部分椎间段;部分肥胖患者因椎动脉位置深显示不良;且由于检查者手法及经验原因会造成检查结果有一定的误差,但通过凸阵和线阵探头相结合、调节探头频率、重复多次可使误差减小。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种无创、可重复性检测血流的方法,其血流参数Vs、Vd的变化能真实反映VBI患者脑部的血供情况并能明确部分病因,可靠性强,从而对VBI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段欣.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应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130-131.

[2]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01-810.

[3]乙芳,龚新环,杜宁,等.彩色多普勒对椎动脉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8,14(11):47-50.

[4]RatanakomD,YunisC,FerranioCM,etal.Noninvasiveultrasoundevaluationofthevertebralarteryinhypertension.Neuroimaging,2002,12(2):158-163.

[5]MercadoR,SantosFJ,OrtizVI,etal.VascularanatomyoftheforamenofVicqd’Azyr:amicrosurgicalperspective.MinimInvasiveNeurosurgery,2004,47(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