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汗法的治疗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温病汗法的治疗体会

侯逸凤

侯逸凤(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妇幼保健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中图分类号】R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030-02

【摘要】目的辩证运用中医汗法,是温病初期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在具体运用上,采用辛凉解表辛温解表,宣化表湿,滋阴发汗等四种治疗方法。结论汗法是温病治疗方法中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温病汗法

汗法是中医治法,属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中的一种。汗法是运用各种发汗药物,组成一定的方剂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当邪在皮毛肌表,还没有入里之际,就可采用汗法,使邪从表解,以控制疾病的传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这是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期的治法。

汗法在温病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治法。凡是温病初起,发热而恶寒,邪在卫分者,皆可用汗法来解除表邪,故又称解表法。叶天士在《温热论》里说,“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后来,吴鞠通也推衍其义,提出三焦论治,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意即上焦部位最高,接近于表,适用于如羽毛那样轻演升浮之剂。这里所说的“在卫汗之可也”、以及治“上焦如羽”都包括了汗法的意思。

凡温病初起,邪在上焦,具有手太阴肺或卫分症状者,就可用汗法(解表法)。在具体运用上,由于病人的体质不同,感邪的轻重不同,或有兼证夹证不同,所以解表法中又有辛凉解表、辛温(微)解表、宣化表湿、滋阴发汗的不同,兹分述如下:

一、辛凉解表:其作用是宣泄肺热,透热达邪。凡邪在肺卫之表,有发热、口微渴、咳嗽、恶风寒、无汗或汗出不畅、脉浮数、苔薄白、舌边尖红赤等邪在卫分的表热证,皆可用本法。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辛凉解表法系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而来。刘河间曾说:“不知辛凉之剂,大能开发郁结,不惟中病令汗而愈,免致辛热之药,攻表不中、其病转甚”。《保命集》。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亦赞成刘河间的辛凉解表之法。后来陶节庵也提倡辛凉解表。并把辛凉和辛温两法明确区分开来。以后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正式提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银翘散为温病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的治疗方剂,以及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的辛凉轻剂桑菊饮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以后各医家都认为银翘散、桑菊饮为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并在临床上亦的确收到很高的疗效,为后人所推崇。

二、辛温(微)解表:辛温解表指的是辛偏微温的解表方法。凡邪在卫分初起有恶寒、头痛、少汗、苔白、脉浮,热象尚不过甚的证候,都可用本法。常用代表方剂如杏苏散、葱豉汤等。

温病运用辛温解表法是一种变法。如冬末春初,气候较冷,表寒外束,内热蕴遏不得外达,可用辛温之剂以解表寒,表寒解后,再处理内蕴之邪热。《温病条辨》中提到:“太阴温病,恶风寒,服桂枝汤已,恶寒解,余病不解者,银翘散主之”。这里说的桂枝汤可用杏苏散或葱豉汤代之。待表邪一解,仍用辛凉解表以透邪外达,这种临床辨证用药慎用辛温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宣化表湿:该法多用于湿热证,当湿遏卫阳之表,而见恶寒、发热,身重、胸痞、口渴不多饮、苔白腻、脉濡缓等症,则可用宣化表湿之方,如苏羌达表汤或藿朴夏苓汤之类

当湿遏卫阳之表,见有头,痛恶寒、身重,苔白不渴等症,治法上不宜用辛温发表或苦寒攻下,误用之则令神昏目瞑或洞泄下利。湿性粘腻不易汗解,只能用宣化之法以去表邪。吴鞠通用三仁汤宣畅气机以化湿。薛生白在《湿热病篇》用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均有宣化表湿之意。《通俗伤寒论》的苏羌达表汤适用于“伤寒挟湿”病证;《感证辑要》之藿朴夏苓汤能宣化气机以解表湿,亦属于湿热证之汗法。

四、滋阴发汗:病人体质素虚,里热偏盛,而又有表邪外束,具有灼热、自汗、口干齿燥、舌红赤、脉数、微恶风寒,治法可用滋阴发汗法。代表方剂如加减葳蕤汤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这是指温病热盛伤阴,阴精易伤,汗无原料,若误用辛温发汗峻剂,如麻桂之类药物,必导致耗血动血,热闭心包的变证。汗是以阴精为原料,阳气为运用,如阴精充足而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而阴精不足,强行发汗,则会发生上述变证。所以凡有风温而外有表邪、内有阴虚内热之证,当以滋阴以发汗;使邪去而不伤阴。

戴北山说:“邪热必有着落,方着落在肌表时,非汗则邪无出路,汗法不专在乎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除了上述四种汗法之外,还有助气以发汗,如参苏散、人参败毒散;有理气以发汗,如香苏散等,此皆变法。此外尚有里热大便秘结之人,用下法通其里热,下后多有战汗而解、或有阴虚夺血之人,用大剂量滋阴润燥生津之剂,服后汗出而愈。这些都是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得汗则邪有出路而解,亦属温病汗法之变法。

五、体会

汗法在温病初期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之得当,病情可以在早期痊愈。如用之不当,则有变证蜂起之误。尤期是温病本身容易化燥伤阴,倘用过量之辛温发汗,一方面辛烈温燥之药益增其热;另一面发汗之力太峻,过汗又伤其津液,皆为温病所忌。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到“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后世温病学家对此多数持反对意见。认为以温治温,以火济火,极非所宜。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是否用桂枝汤,当着眼于辨证:如有明显风寒或恶风寒较重者,尤其时值冬令,亦可用桂枝汤辛温发汗,恶寒已解,继用辛凉治之。但在夏热之季,微有恶风寒者则宜辛凉解表,不宜辛温之品。而在夏令遇到温病发热恶风寒明显者,笔者认为银翘散加桂枝治之,常有得心应手之效。

温病汗法多数会汗出而解“达到如期效果。但亦有服汗药后,汗出不畅或温热仍存者,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但亦与服药方法不无关系。如服药后能多饮热开水,或服药后复盖被服;冀其汗出,则病常自愈。但对素有阳虚腠理不固之人,汗法当慎之。辛散之药不宜过量,尤以辛温之剂不宜过用,临床上常有用之不当导致大汗淋漓亡阳之变,切切忌之。

临床上往往遇到阴虚体质或气虚体质而温热之邪束于卫分者,治疗尤当兼顾其阴液或兼益其气,故如千金葳蕤汤、参苏饮等亦为温病汗法中常用之方。

参考文献

[1]孟澍江.温病学的发展与展望,江苏中医杂志,1998年7月.

[2]张存钧.试论治病的治疗方法,上海中医学院,199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