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估

彭韵玲

彭韵玲

(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长沙4100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病患进行资料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性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性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并采用HAMD、SAS、SDS对患者心理状况与护理质量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护理质量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较低,护理后病患好转率明显提高。其中采用HAMD评分标准对患者予以评分,发现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患者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ICU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护理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7-0211-01

ICU(重症监护室)是针对危重患者监护和抢救的科室,ICU患者往往心理反应剧烈,表现出来的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病情的发展及转归[1]。近年来,随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上的重要性逐渐被医护人员和患者接受,心理护理是集中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使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以较好的依从性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实现医患关系的和谐,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效果。因此,对ICU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及时进行干预,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80例患者的研究分析和临床实践,发现专业的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ICU病房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病患进行资料分析,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84±1.78)岁。采用HAMD、SAS、SDS对患者心理状况与护理质量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其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性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基础性护理基础上采取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常规护理

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并测量患者血压、血糖、观察患者身体体征,采取相关药物对患者予以维护性治疗。

1.2.2?心理护理

1.2.2.1?对患者心理问题的了解

由于受到外伤以及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因病症以及疼痛导致的消瘦、食欲不振而产生心理焦虑感,从而使认知能力产生障碍,选择性忽视病情,情绪起伏较大,因而必须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2]。

1.2.2.2?护理性心理辅导

①健康宣教:选择自我调节、社会支持、健康知识普及等方式进行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演示情绪自我调节的方式,呼吁社会方面加强对ICU重症患者的帮助,对患者普及相关健康教育知识,从而让患者感受到社会温暖,理解治疗的方式,提高患者参与治疗的主动性。②焦虑情绪的舒缓:采用音乐缓解法与病情关注法、沟通交流法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3]。音乐纾解法会缓解患者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心情沮丧、失眠等症状,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增强护理效果。③构建良好的家庭治疗环境。首先同步向患者家属宣教疾病相关知识,使其能够大致了解住院家属的实际情况,同时鼓励患者家属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对住院患者进行最大程度的心理支持,建立较为理想的家庭治疗环境[4]。

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予以密切关注,从而分析患者产生情绪的相关影响因素,对症予以心理辅导。护理人员在进行交接班时,应该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提高患者生存率,防止患者出现意志消沉状态。

1.3评定标准

①采用HAMD评分标准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症状进行评分,并将护理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与汉密尔顿评分结果作为最终护理质量的评判标准。②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与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与抑郁症状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价

护理后HAMD研究组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得以大幅度提高,说明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症状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两组护理前后HAMD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护理前后护理质量评价(分)

组别护理前HAMD评分护理后HAMD评分满意度(%)

对照组20.44±1.2817.48±1.6672.87

研究组20.48±1.359.00±1.8294.55

P>0.05<0.05<0.05

2.2?SAS、SDS评价表比较

研究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研究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SAS、SDS评价结果比较(χ-±s,分)

组别nSAS评分SDS评分

护理前4055.65±4.5856.99±5.14

护理后4034.12±3.1841.18±4.21

t-11.388.44

P-<0.05<0.05

3讨论

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其能够缓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情绪。例如患者在接受健康宣教后,会对所接受的手术有所了解,从而打消手术失败的疑虑,降低焦虑情绪的发生状态。患者接受治疗后,会在音乐舒缓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辅导中增强手术耐受性,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勇敢面对自身所患疾病以及受重伤的事实,以自信、勇敢的态度勇敢面对病症。患者接受心理辅导后会降低消极、悲观情绪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提高治疗成功率。在ICU病房中,在患者家属签署同意单的情况下,让患者了解自身所患病情,用温和的解释方法打消患者疑虑,从而降低患者内心恐惧感,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与效果[5]。

护理质量反映了护理工作的内涵,指的是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合理需要的综合。心理护理除了能够缓解ICU患者的负性情绪,还会对护理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发生率较低,护理后病患好转率明显提高。其中采用HAMD评分标准对患者予以评分,发现两组患者评分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患者评分相较于对照组评分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ICU患者临床护理质量,也有助于远期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以显著提高ICU患者临床护理质量,有利于降低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7-451.

[2]李红.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2):69-70.

[3]宋彬娜.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5):74-75.

[4]古伟群,苏惠清.心理护理对提高ICU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40-141.

[5]王辉,缪淑霞,朱岩,等.重症监护病房清醒患者心理干预及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2,2(2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