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消化溃疡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心理干预在消化溃疡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朱彩虹

朱彩虹

(江苏南通瑞慈医院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目的:探讨在消化溃疡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选出110例,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心理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心理进行评估,同时对消化性溃疡治疗有效率和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55%(52/55),明显高于对比组78.18%(43/5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98.18%(54/55),明显高于对比组76.36%(42/55)。同时研究组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入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效果,改善其心理状态。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心理干预;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20-0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导致这类疾病的诱因有很多种,不但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胃肠粘膜防御作用的削弱以及药物、神经精神等因素与消化性溃疡发病也有密切关系[1]。因此,临床上单纯使用药物治疗,不但疗程长,疗效低,而且复发率高,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心理干预则可能增加疗效,降低复发率。本文即是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中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2年12月至2015年2月选出的110例胃溃疡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患者的年龄从23岁至57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1.28±3.71)岁,患者的病程从1个月至5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2.07±0.33)个月,其中胃溃疡者共24例、十二指肠溃疡者共28例、复合型溃疡者共3例,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共51例。研究组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患者的年龄从21岁至6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1.93±3.16)岁,患者的病程从1个月至5个月不等,平均病程为(1.92±0.17)个月,其中胃溃疡者共23例、十二指肠溃疡者共29例、复合型溃疡者共3例,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共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组55例。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心理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

1.2.1常规护理方法首先,为患者开展用药指导工作,为患者提供的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等,均在患者每天早起后和晚睡前进行服用,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不得擅自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其次,为患者开展宣教工作,主要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原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预防方法等进行指导。使患者养成进餐前必须清洗双手的习惯,进而有效阻断幽门螺杆菌的来源。同时告知患者进餐时所使用的餐具需要充分清洗,并且不得将自己的餐具与家属混淆,以免对家属造成感染。劝解患者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物质对胃肠道黏膜的损伤,并有效促进黏膜的修复。第三,为患者更提供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有益物质的食品,包括蔬菜、豆制品、水果等,并鼓励患者多使用面食,利用淀粉的碱性调节患者胃部的酸性环境。同时要严格控制酒精、碳酸类引流、浓茶、浓汤等具有刺激性的饮品的食用。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给胃肠道造成过大的负荷[2]。

1.2.2心理护理首先,进行认知评价,在心身疾病的发病中认知评价有“扳机”样效应。为患者开展心理支持性护理干预前,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当前患者的心理状态、需求、对疾病的认识,并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为其提供相应的认知治疗和护理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利用语言鼓励患者积极开展治疗,并指导患者家属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开导患者,建议家属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这样可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并且能够消减患者的孤独感,进而有效预防焦虑和抑郁情绪。其次,可以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在病房内播放舒缓的音乐或娱乐节目,使患者的心理向积极一面发展。第三,为患者开展心理放松护理,通过呼吸放松、意念放松、身体放松,减少应激状态下生理活动的反应,增强自身康复能力。呼吸放松的方法,每次均先平缓呼吸约3min,然后进行深呼吸动作,深吸气时应根据患者肺活量进行实际调整,切不可一味要求深吸气导致肺部胀痛,影响心理干预效果。第四,根据患者对床位医生的信任度,请求医生参与心理干预,以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误解和疑虑,增加心理防御能力。第五,为患者开展饮食护理时,应了解患者的日常饮食习惯,尽量为其挑选喜好的食物,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并且缓解其心理压力[3]。

1.3疗效判定标准

在护理干预前后分别为患者采用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

疗效显著患者通过胃镜观察后其溃疡面完全消失,胃肠道病灶部位形成瘢痕;治疗有效患者溃疡面缩小比率超过50%,但仍具有炎性病灶,需进一步治疗;治疗无效患者病灶缩小比率低于49%,炎症症状明显。

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表,共包含护理技能、沟通技能、护理态度三项,满分为50分,其中非常满意为40分以上、满意为分到25分到39分、不满意为24分以下[4]。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n(%)来表示计数数据,并利用χ2对数据进行检验,采用x-±s来表示计量数据,并利用t对数据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数据进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表[n(%)]

从上述表格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情绪评分则低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近几年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逐渐推广,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疾病的影响情况。消化性溃疡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疼痛等明显症状,这些症状均会导致患者食欲降低,机体无法摄取应有的营养后其抵抗能力会减弱,而这也使幽门螺杆菌进一步感染胃肠道。同时人在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情绪下会导致患者胃肠道黏膜缺血、前列腺素分泌不足等情况,进而使黏膜的屏障功能进一步丧失,加剧患者的病情[5]。在临床治疗时,如仅为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一般不高,并且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治疗依从性的降低。而心理护理干预则是一种针对于患者不良心理开展的护理行为,其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治疗时的紧张情绪,降低因负性生活事件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愤怒,减轻患者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增强控制腹痛的信心,并在药物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痊愈率。另外心理护理中还包含了家庭成员支持引导工作,鼓励患者家属多与患者交流,能够有效预防抑郁情绪的出现。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比组,同时研究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也明显低于对比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2010年11月第1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海苗,张静平.消化性溃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76.

[3]苏畅,贾树雅,方洵.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影响[J].西部医学,2011,03(23):491-492.

[4]陈凌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5):37-38.

[5]汪晓艳,刘一鸣.负性情绪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学护理杂志,2010,25(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