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观察

刘静邢红英

刘静邢红英

(河南省郸城县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周口477150)

【摘要】目的:探讨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92例静脉输液儿童,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输液操作法,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干预,应用FLACC量表、Wang-Baker笑脸量表对患儿静脉穿刺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FLACC量表评分与Wang-Baker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依从性好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缓解儿童静脉输液疼痛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小儿;护理干预;静脉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3-0225-02

静脉输液在患儿疾病治疗康复中具有较为重要意义,临床应用广泛。儿童进行静脉输液时往往产生输液反应,使得患儿病情更加恶化,情况严重时往往导致死亡,需及时予以有效处理,且予以有效护理,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选取92例静脉输液儿童,分析患儿静脉输液反应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92例静脉输液儿童,数字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31±0.28)岁。对照组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3~6岁,平均年龄(4.43±0.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进行输液,经家属协同固定肢体完成静脉穿刺。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干预,①因患儿往往认知、好奇好动,当难以表达时往往哭闹,特别在有输液反应时,因痛苦而烦躁、哭闹,使得家长产生不良心理,护士需对患儿家属进行安慰,指导其合理看护,与家长一起安抚患儿,缓解患儿情绪。②护理人员给患儿输液前应保持积极热情态度,通过正确讲解提高患儿信心及勇气,提高患儿输液依从性。③因害怕疼痛而出现哭闹患儿,护理人员应通过抚慰、树立榜样方法改善其恐惧情绪,患儿有好胜心态时可适时地赞扬、奖励,由此激发患儿面对疼痛的勇气。④改善输液环境,有效转移患儿注意力。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穿刺动作准确轻柔快速,应用静脉留置针预防反复穿刺。

1.3评价指标

患儿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应用Wong-Baker笑脸量表予以自我评分,分成0~10分,分值越高显示疼痛越严重。应用FLACC量表对患儿疼痛予以客观评分,观察其肢体动作、哭闹行为、面部表情及可安慰性,总分0~10分,分值越高显示疼痛越严重[1]。一针穿刺成功:穿刺顺利,中途未发生意外,无需重复穿刺。依从性好:基本未哭闹,可进行有效配合或低声哭闹,不影响穿刺;依从性差:患儿哭闹严重,影响穿刺,需经旁人协助完成穿刺[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应用SPSS17.0系统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组间对比以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FLACC量表评分与Wang-Baker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x-_+s,分)

组别nWang-Baker评分FLACC评分

观察组462.36±0.36#1.15±0.06#

对照组464.02±0.634.22±0.3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依从性好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两组患者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对比[n(%)]

组别n依从性好一针穿刺成功率

观察组4639(84.78)#44(95.65)#

对照组4633(71.74)39(84.78)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患儿进行静脉输液过程中,引发静脉输液反应因素主要为:药物因素、输液器质量因素、患儿个体差异因素、环境和输液操作因素。针对患儿输液反应引发因素,予以合理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处理静脉输液反应[3]。

输液反应若发生,往往使得患儿受到严重痛苦,导致病情更为严重,使得患儿预后受到不利影响,而且导致家长的不安情绪更为严重,往往因此而出现医疗纠纷。所以在患儿发送输液反应时,需立即通知医生,予以积极有效的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缓解患儿临床症状。而且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得家长了解病变情况及看护方法。护士对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时应先得到患儿的信任,通过详细了解,根据患儿具体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小儿心理的可塑性较强,极易因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使用昵称及合理抚慰往往能够增强患儿对于爱和善意的感受,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儿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得患儿能够接受护士的护理操作。护理人员是否具有高水准的操作技术对于临床处理具有较为重要意义,在动作过程中需保持操作的轻快稳准,熟练技术可以获取患儿及其家长的信任[4]。

对患儿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FLACC量表评分与Wang-Baker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的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率进行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静脉输液依从性好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对患儿静脉输液反应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儿疼痛反应,提高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儿依从性,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徐雪华,张伟芬.小儿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所致不良反应的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810-1811

[2]贾云霞,林晓莉,王瑛琳等.改良查对方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983-985

[3]袁惠萍,潘海燕.医护技耦合性给药差错的风险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77-979.

[4]王慧娟,吴炜炜,刘佩吟等.急诊输液流程改进的实践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672-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