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采集模式在血小板采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两种采集模式在血小板采集中的应用

宿海霞1黄可敬2

宿海霞1黄可敬2

(1.吉林省吉林市红十字中心血站;2.吉林省长春市中心血站长春130000)

【摘要】机采血小板是治疗各种因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机采血小板因其采集过程复杂,采集时间长,献血者常常不容易接受,我站经过几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方便献血者又节省时间的好办法。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采集模式

【中图分类号】R4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92-02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分离程序复杂,而且一位病人往往需要输注从多个献血者血液中分离出的血小板,疗效不够好而且容易引起免疫反应。近十几年来,机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疗效好等优点被临床大量采用。在欧洲,机采血小板的应用占临床血小板用量的75%以上,在亚洲的日本使用率已达100%。在我国,机采血小板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被临床接受和应用。机采血小板是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在一次性无菌密闭管道内单纯分离出献血者血液中的血小板而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一种成分血采集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分离出的机采血小板由于血小板纯度高,红细胞和白细胞混入量少,输注时可以降低HLA抗原性,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无效性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患者输注效果明显好于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而且能最大限度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此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采集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在1个月内血小板即可恢复到采前水平[2],不影响下次献血。我站自1996年开始应用美国制造的CS-3000PIU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机采血小板,应用于临床十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机采血小板所使用的一次性采血器材成本高,采集过程耗时长,一旦采集后检测不合格,就会给血站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血源浪费。为了保证机采血小板的合格率和保证临床供血,13年间我站先后尝试了几种采集模式,现将这几种模式的优缺点总结讨论如下:

第一种模式:1996-2002年间,首先抽取献血者静脉血进行初检七项检验,初检合格后再进行血小板计数,然后进行血小板采集,同时采集静脉血进行复检检验,这样采集的血小板合格率较高,6年合格率平均达99.22%,但采用这种模式采集血小板,献血者往往要等待3-6小时,有些献血者常常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等到初检结束后采集血小板就离开了或不愿意采集机采血小板,这样既造成了试剂浪费,又导致采血计划临时变更,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第二种模式:2003-2004年间,采用首先采集献血者静脉血进行初复检,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后进行血小板采集,这样机采血小板合格率很高,但献血者等待时间相对更长一些,同样有一些献血者中途离开,检验后不能采集血小板,与第一种模式存在相同的弊端。

第三种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与实践摸索后,2004年开始我站决定采取先对献血者进行初筛检测,初筛项目全部合格后采集血小板,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初复检检测,初复检全部合格后所采集的血小板即可发往临床的模式来采集机采血小板。初筛项目包括:血小板计数(使用血细胞计数仪)、乳糜程度(离心后目测)、血比重(使用硫酸铜血比重液结合血细胞计数仪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使用金标试纸条)、梅毒螺旋体(使用金标试纸条)、艾滋病毒抗体(使用金标试纸条)、谷丙转氨酶(使用干化学试带法)。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这里,笔者选取了1997-2002年间第一种模式和2004-2009年间第三种模式机采血小板采集人数与合格率进行比较,见表1:

对这两组数据的合格率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经计算,该组数据平均差值d=0.1383

SD=0.4306

对这两组数据做配对t检验:

推断:因P(H0)>0.5,不能认为2004-2009年间所采用采集模式与1997-2002年间所采用采集模式的血小板合格率有差别。即二者合格率基本相近。

讨论:经过对1997-2002和2004-2009这两个6年间采用不同模式所采集机采血小板的合格率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种采集模式所采集的机采血小板合格率基本相近,并不存在差异。而2004年到现在所采用的先进行初筛检测后采集血小板,再进行初复检检验的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献血者等待时间短、易于接受等很多优点,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献血者的宝贵时间,极大的提高了献血者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在2003年之前,机采血小板从献血者到达血站进行初检到血小板送达临床需要5个小时左右,而2004年以后,从献血者到达血站到机采血小板送达临床只需要3个小时左右,血小板能够比先前更快更早的到达临床,不仅得到了临床的认可和赞同,也受到了献血者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82

[2]王振财: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后血小板情况分析,中外健康文摘,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