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例川崎病误诊原因分析

张志文(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卫生院辽宁葫芦岛12

川崎病因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难以做出及时的诊断而导致误诊,以至出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我院儿科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9例病例,初诊时均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3月—1岁6例,2—5岁2例,6-10岁1例。

1.2临床表现9例均有发热,体温37.5-40.2℃,病初伴有腹泻、呕吐5例,咳嗽流鼻涕4例,烦躁哭闹7例,病程3-5天出现全身充血性多形性斑丘疹3例,关节肿痛1例,肝大1例,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卡介苗部位卡痕红肿硬结1例,肛周脱皮1例。全部病例发热持续5天以上,指趾端硬性水肿恢复期均有膜状脱皮,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7例,胸闷、气短1例。

1.3辅助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12.0—32.1)×109/L,血红蛋白(8.8—12.0)g/dl,血小板(321—550)×109/L;血沉45—95mmH20/h,C反应蛋白均阳性,心肌酶谱升高4例;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例;心电图:ST-T改变1例;胸正位片示:双肺纹理增强1例;肺纹理紊乱,有点片影,提示有肺炎1例;心脏彩超示左冠状动脉扩张2例,右冠状动脉扩张1例。

1.4误诊情况9例中误诊为病毒疹、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秋季腹泻、结核性淋巴结炎、麻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猩红热、腮腺炎各1例。经临床治疗观察,最后确诊为川崎病,误诊时间1-7天。

1.5治疗及转归确诊后均给予静点丙种球蛋白(1g/KG)连2天,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口服潘生丁,7例有心脏受累的静点1,6-二磷酸果糖,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2-3天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好转,球结膜充血减轻,3-5天后皮疹消退,2周后白细胞总数、血沉、C反应蛋白正常,心肌酶谱正常,胸正位片正常,4周后血小板数、心电图、心脏彩超复查均正常。随访半年至2年,1例出现持续指趾端脱皮达半年,其他无复发。

2讨论

2.1误诊原因①部分病例病初以发热、吐泻为临床表现,结合发病季节、年龄,很容易做出秋季腹泻的诊断,病后2-3天出现皮疹,易考虑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②部分病例因发热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经抗炎治疗出现周身皮疹,易误诊为过敏性疾病或药物疹;③年长儿发热、出现猩红热样皮疹,同时有双扁桃体肿大,杨梅舌,结合末梢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临床易误诊为猩红热、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症。伴有关节肿痛,肝大、血沉升高,C反应蛋白阳性,易误诊为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④持续高热不褪、阵发性咳嗽,伴有球结膜充血,皮肤出现多形性皮疹,易误诊为麻疹。⑤发热同时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卡介苗部位红肿溃烂,血沉升高明显达95mmH20/h,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性淋巴结炎。⑥高热伴有阵发性咳嗽,胸片显示为肺炎表现,支原体抗体阳性,易误诊为支原体肺炎。

2.2经验教训①由于川崎病早期症状表现不特异,病程中临床表现不典型,依据目前诊断指标具备4项以上的表现,临床很难做出及时的诊断,但川崎病不典型病例实验室检查所见与典型者相似,故及时做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脏彩超可协助做出诊断。②川崎病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可出现多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所以可有吐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有咳嗽、X片呈现双肺纹理增强、肺纹理紊乱等肺炎的症状,故当临床发热持续不褪,有上述常见症状,同时精神状态差,哭闹烦躁不安用此类疾病不能解释,可注意川崎病。③持续高热伴有皮肤黏膜损害,以猩红热、4S综合征抗炎治疗无效,特别注意川崎病的可能。④发热皮疹同时临床伴有其他很难用过敏性皮炎及药物疹解释的症状,注意考虑到川崎病。⑤发热伴有多形性红斑、关节红肿痛,特别注意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杨梅舌、指趾端红肿膜状脱皮,冠状动脉改变及血小板升高明显等川崎病的特异表现。⑥由于川崎病是一种变态反应血管炎,可出现淋巴结肿大、卡介苗部位出现溃烂红肿,肛周红肿脱皮、血沉明显升高的表现,此类表现与淋巴结结核相似,临床注意`。⑦有学者认为川崎病可能与支原体感染有关,可能是川崎病的诱因,也可能是二病兼得,对于支原体抗体阳性,具备其他非特意的临床表现的,抗支原体治疗无效,注意川崎病可能。

参考文献

[1]梁翊常.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A].见: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上册.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91-693.

[2]李万镇.加强对川崎病诊治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2):65-67.

[3]张永兰,冀石梅,郭艳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九年的回顾分析.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