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高校应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

王琼花,邹春霞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王琼花;邹春霞

【摘要】以重庆部分高校为例,分析高校与地方及企业进行“产学研用”深度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重庆高校;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

【中图分类号】G562.6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1-01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创新能力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总书记讲话特别强调,要通过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的合作,要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实现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显著与持续提升。

近年来,重庆不少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围绕“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整合资源,积极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高标准、宽视野地抓好源头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三个环节,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和技术服务,积极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笔者认为,高校在做好科研直接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合作机制,与社会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学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发展构建有效的转化平台。一方面加强学校与地方的合作,为产学研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把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中。

近几年,重庆部分高校以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宗旨,坚持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发展之路,积极组织教师与地方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与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均已取得初步成果。

一、学校与地方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高校与所在地方是正相关关系,两者必须加强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共赢。高校应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开展项目研究,通过以学带研、以研促产,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把科研成果及时地推向社会前沿,把科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2003年10月,西南大学开始与石柱县建立县校合作关系,多年来,校地双方积极探索合作新路子,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石柱模式”。该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显著,搭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展了学校研发渠道和领域,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有效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了石柱县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带动了石柱县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旅游产业等全面发展。县校合作的产业示范、研究开发项目,在加强农民培训、带动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很好地搭建了学校的科研平台、成果验证及转化平台、教学实践创新平台,为西南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挂职锻炼机会、各种形式的教学实习以及创业实训平台。

2012年7月,西南大学在石柱县成立了研究院,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一家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非营利性综合科研机构,将石柱研究院建设成县校合作的标志工程和示范工程,为服务石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彰显高校教育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高校要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竞争力,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长安汽车与重庆大学依托产学研平台,深入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2012年6月1日,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校企双方就人才、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包括《新进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协议》、《共建“重庆大学——长安汽车协同创新联合研究中心”协议》、《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等。双方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协议旨在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攻关、协同创新”,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长期稳定、共谋发展”的合作原则,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重庆大学与长安汽车的合作,在推动校企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为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一个典范。

三、校企一家,产教结合,实现互惠共赢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院校之一,其独具创新和特色鲜明的“集团加学院,一系一公司’产教结合‘4331’人才培养模式”引起国家与省市领导和兄弟院校的高度关注。

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实行集团+学院、系+公司的产教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专门成立有教研所和产教结合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均有2个以上相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产学”共建单位,并由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担任专业建设顾问。现已建立起软件技术一系&重庆正大普耀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技术二系&重庆正大华日软件有限公司、网络技术系&重庆正大恒领网络科技公司,数字艺术系&重庆正大动梦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系&重庆正大网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技术营销系&重庆正大营销公司等产教结合系及其对接公司。各公司为对结系部学生提供实作项目和场地,提供实习指导老师及专业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至少在一年以上,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近年来,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产教结合”办学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成果显著,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2%以上,实际就业率达到100%,倍受广大用人单位青睐和好评。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市场化继续加快,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体的科技革命飞速发展,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培养造就同时代潮流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大批人才,不断开拓新的科学领域,是关系到重庆改革发展的百年大计。

2010年9月30日,重庆市两江新区与清华大学签署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西部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根据协议,清华大学将协助两江新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战略问题,特别是汽车工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材料、金融、商贸等支柱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开展调研咨询;组织专家学者来区开展讲学,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开展重点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专家行”等活动;推荐专家学者担任区内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和行业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等的科技顾问和特聘专家。

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中国顶尖高校的携手,将开创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