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8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吴琼

吴琼(江苏省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妇科病区223002)

【摘要】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和预防措施。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及细心护理后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关键词】妇科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96-01

深静脉血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该疾病有一定的发病群体,妇科肿瘤病人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人群,其发生与手术方式和疾病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良性子宫肌瘤经阴道切除后,血栓形成发生率为6%~7%,经腹子宫切除后血栓形成发生率则为12%~15%[1]。现将我科8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我科共有8例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DVT,年龄41~59岁,平均年龄47.8岁,其中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3例,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4例,卵巢囊肿行单侧附件切除1例,DVT发生时间为术后5~10天,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及腹股沟有明显的压痛,皮温高于对侧,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加剧,有持续低温。严重时肢体肿胀如象腿,不能行走。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确诊,经1-2周抗凝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无一例发生肺栓塞。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因疼痛烦躁不安,同时又担心治疗效果不好而疑虑重重,此时护理人员应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指导其分散注意力,以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讲解本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使得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2.2病情观察: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如有发热、腓肠肌压痛、下肢肿胀时应及时汇报医师进行相关检查,以便血栓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时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肺栓塞情况的发生。

2.3休息: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2.4饮食:给予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低脂饮食,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同时保持大便畅通,尽量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5溶栓、抗凝治疗的护理:患者采取抗凝治疗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同时保证用药时间的准确。按时检查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征象,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有无血尿、便血、月经量增多,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的表现。

2.6恢复期护理: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护士应指导患者适当下床活动以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促进下肢深静脉再通和侧支循环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但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下床时应穿弹力袜,弹力袜的大小松紧要适宜。

3体会

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管壁的损伤,止血药应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等。这些都是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的病因。因此我们要做好以下预防措施:(1)鼓励病人术后早期活动:手术回室后应抬高其双下肢20~30°,这样有利于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形成,还可以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2]。在麻醉未醒前进行双下肢被动活动,如足踝部的内外翻,屈伸,环转运动;按摩双下肢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从跟腱至下而上挤压运动或拍打;膝关节的伸屈等。清醒后鼓励患者床上运动,多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术后次晨鼓励病人下床活动。(2)减少对下肢血管的刺激、破坏:尽量避免应用下肢进行输液,及输入高渗液体、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同时采用留置静针来减少穿刺的次数,穿刺时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以减少局部及远端组织血管的损伤,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避免静脉炎发生。本科无1例因静脉穿刺导致下肢静脉栓塞。(3)合理应用止血药:因术后大量长时间使用止血药,对止血无明显效果,反而增加血液凝固引起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32(12):99

[2]赵海琴,张桂红.1例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学,2004,26(4):599

作者简介:吴琼(1978-),女,江苏淮安人,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