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乞讨现象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城市乞讨现象浅谈

莫莉秋

莫莉秋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海口571100)

摘要:在各大城市的繁华街头,总是活跃着一群社会的底层人士,他们大多衣衫槛褛、蓬头垢面,通过向世人展现人类本身脆弱、卑微的一面以换取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源。他们就是渐渐为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社会底层-乞讨群体。“乞丐”是指那些“生活没有着落而专靠向人要钱过活的人”,这就意味着乞丐是因为没有生活着落,失去必要生活来源,只能靠乞讨维持基本的生存条件。乞丐的历史和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乞丐就一直存在,但不同的是他们随着历史变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乞丐的行乞方式和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乞丐有了极大的不同。城市乞讨的职业化、团体化的出现对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城市治理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带来危害。这作为一项棘手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本文拟对此进行研究,就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乞讨;流浪;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当前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一个极不协调的现象——乞讨,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影响之深,令人深思。

1城市乞讨现状分析

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而且乞丐的行乞方式和目的与传统意义上的乞丐有了极大的不同。他们不但呈现从“求生”到“求富”的职业化,而且乞讨组织化、欺诈性乞讨现象也普遍存在。其实质是以行乞为招牌的犯罪之徒。这种城市乞讨现象的存在,将会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及危害。

2城市乞讨现象对社会的危害

2.1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秩序

职业乞讨者所采取的乞讨方式有相当大的社会危害性,甚至引发较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他们采取方式一是在乞讨过程中生拉硬拽,不给钱就不让走的强乞强讨方式;二是在一些繁忙的交通地段乞讨,严重扰乱交通秩序。三是以唱歌、弹乐器等方式,站在商铺、机关、企事业单位门前不走,强行乞讨,扰乱商铺正常经营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四是编造虚假身份和经历,利用大众同情心骗取钱财。这些方式严重影响城市社会治安,使人民大众失去安全感。

2.2严重影响社会的风气

乞丐的这种不思劳作,依靠他人劳动生活的行为对一个城市树立奋发向上的精神破坏非常大。乞丐,本质上是一群寄生人群。对乞丐的过度宽容其实就是对寄生生活的认同,也是对自力更生精神的一种打击。加上对乞讨者身份、经历、贫穷的真实性真假难辨,导致部分社会大众拒绝捐助乞讨者,使社会大众熟视无睹,漠然视之。同情心受到削弱,恻隐之心淡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救助变得薄弱,而且这种被削弱的同情心影响到青少年和儿童,使得少年儿童的同情心逐渐丧失,同情心削弱将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3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国际贸易及国际往来明显增加,旅游业日益繁荣,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加强国内环境的优化和美化,保持良好形象。而当前遍布大街小巷的乞丐无疑给国内环境建设带来了不良影响,给城市美好面容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影响“市容”,而且还事关“国容”。

3城市乞讨现象的社会管理对策

虽然我国于2003年8月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但随着街头乞丐人数增加之势,该《办法》制度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办法》对大量乞讨人员缺乏有效管理,引发严重社会治安问题。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救助对象甄别困难、救助方式与受助需求不适应和救助有效性不高等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阻碍着救助管理工作的发展。所以说我国针对乞讨现象问题解决方法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待改进。

3.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解决乞丐问题最根本出路就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认真贯彻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进一步作好老龄工作,关注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保证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2规范乞讨行为

随着我国城市乞讨现象问题的日益复杂化,由乞讨群体引发的社会风险因素日益增加,社会矛盾,社会冲突以及各种忽发事件不断发生,所以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使其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时有法可依。乞讨行为的发生应以不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为前提,对强乞强要等乞讨行为应加以限制。我国正处在建立法治国家,走法治化道路,对黑恶团体对弱势群体进行身体残害和奴役的行为必须诉诸法律手段,依法进行处置。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的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等相关职能,使各方都能依法办事。

3.3加强对乞丐的心理救助

生活救助仅能解决受助者一时之需,不是治标之法,这就需要救助站在保障受助者生存需求的基础上,更应关注其发展需求,注重治本之道。因此,救助管理应关注受助者发展需求,以心理救助为引导,树立“助人自助”的理念。通过心理上的引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确认。其次为他们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教育,为他们更好的找到谋生手段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自救能力,使其价值在社会中得到实现,感受到社会的认同与自我认同。

3.4大力提高民众文化素质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识和对待乞丐群体和乞讨这一社会特殊现象。乞讨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他的实现需要乞讨者与施舍者双方的完整互动。个人的直接救济与施舍是导致乞讨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直接因素,为了减少甚至杜绝城市里的乞讨现象公民应慎重自己作为“施舍者”角色的行为。当市民在街头碰到流浪乞讨者时,最好不要直接向乞讨者施舍财物,应劝说他们去接受社会救助机构的帮助,或通知相关的民政部门前来救助。通过社会保障部门和慈善机构等给予乞讨者援助,使救助工作作到对象明确,有的放矢。

4结论

乞讨现象是普遍的历史存在,也是困扰中国历代统治者一大社会问题。只有正视乞讨现象产生原因,正确认识乞讨现象及现象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预防、抵制、化解和消除乞讨现象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制度,政府采取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从而正确有利的解决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消灭乞讨现象,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神圣事业,是一个不容推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有声,杨钊,蒋山花.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重庆社会科学,2005.

[2]刘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4).

[3]徐芳,王保庆.当前我国社会乞讨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