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区乡镇图书馆(室)调研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3

洛阳地区乡镇图书馆(室)调研报告

潘霞

潘霞(洛阳市图书馆)

摘要: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和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本文通过对洛阳市九县六区乡镇图书馆(室)情况调查,分析了目前我市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的状况,企望能为我市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洛阳乡镇图书馆(室)调查报告

1调研背景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乡镇图书馆(室)作为农民终身学习场所,通过运用传统和现代的信息传递手段和方式,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传播和利用,有助于农民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知识信息,拓宽致富门路,增强致富本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笔者根据2009年各县科技文化局统计上报数据,对洛阳市各县的乡镇(村图书馆(室)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企望通过这些论证,作为建设和发展我市乡镇图书馆(室)的参考依据。

2009年初,为构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客观依据,推动洛阳市文化强市发展进程,掌握我市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情况以及覆盖率详情,配合文化部第四次公共图书馆达标的调查,经由洛阳市文化局向九县六区下发通知,要求各基层文化单位积极配合,认真统计上报各县(区)乡镇、村、社区图书馆(室)的基本情况及网点覆盖情况。经过近三个月的认真调研填报,各县(区)科技文化局根据要求按时上报了调查数据和资料,提供了基本详实可靠的数据。笔者提取其中乡镇图书馆(室)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查找问题并提供参考建议。

2调研对象及调研内容

2.1调研对象

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是闻名遐迩的十三朝古都和文化名城,自古有着浓郁厚重的文化底蕴。本次调查所发调查表格除涧西区外,其余全部收回,见统计总表。

2.2调研内容

见表2

2.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填表调查。要求填表内容须根据各乡镇(村)文化站实际情况如实报各县科技文化局,由各县科技文化局统计汇总后统一上报洛阳市文化局。因此,此次调研数据保证了调研结果的真实和可靠。以汝阳县统计情况表为例,见表3

注:投资方式可填写1、国家投资;2、农家书屋工程;3、县、乡政府投入;4、村民自建;5、其他

4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覆盖了洛阳市地区的乡镇图书馆(室),笔者根据所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调研结果基本上能反映目前洛阳地区乡镇图书馆(室)的信息和现状。

4.1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基本情况

4.1.1乡镇图书馆(室)覆盖情况:表1数据显示,洛阳市各县统计乡镇193个。建有图书馆(室)140个,覆盖率72%。其中,市区六个区的图书馆(室)覆盖率达100%。县乡镇图书馆(室)覆盖率达100%的是栾川县、新安县和汝阳县,其余的伊川县达85.7%,洛宁县达66%,孟津县达50%,宜阳县达35%,偃师市达23%,嵩县16个乡镇没有上报图书馆(室)情况。

4.1.2图书馆(室)面积情况:表2数据显示,各区、县乡镇图书馆(室)面积最大的是偃师市,面积是4476平方米,栾川县面积是3520平方米,其次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孟津县1885平方米,洛龙区1497平方米,西工区1488平方米,吉利区1297平方米,宜阳县1249平方米。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新安县700平方米,洛宁县680平方米,伊川县550平方米面积。

4.1.3藏书情况:表2数据显示,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的藏书量较少。其中偃师市藏书量最多,藏书量为380070册,最少的为老城区,藏书量为10856册。

4.1.4工作人员情况:表2数据显示,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工作人员总数量是565人,与所设图书馆(室)的数量相比,工作人员数量缺口较大,大部分乡镇图书馆(室)的工作人员是由文化站工作人员兼职。

4.2各县(区)乡镇图书馆(室)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4.2.1洛阳市乡镇图书馆(室)已经得到关注并有发展。

洛阳市九县六区政府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都建有了图书馆(室),各县平均覆盖率为72%,这些图书馆(室)都有一定面积和工作人员和一定数量的藏书,提供了基本完善的服务,基本满足所辖区域内读者的借阅和查询服务。

4.2.2乡镇图书馆(室)都得到各县公共图书馆的扶持和帮助。

所调查的九个县的乡镇图书馆(室)都以该县公共图书馆为依托,共同享受文献资源,接受培训,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收到很好的效果。

4.2.3乡镇图书馆(室)与“共享工程”的结合,扩大了乡镇图书馆(室)的服务功能。调查种我们了解到,目前各县(区)的乡镇图书馆(室)都与文化部各乡镇建立的“共享工程”文化站结合在一起。这样,广大农民读者不仅享受到传统的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同时也能享受到网络带来的快速便捷的电子文献资源。这不仅扩大了乡镇图书馆(室)的服务功能,还成为了农民读者寻求知识以及科学技术和科技信息的良好平台,确实让当地农民欣喜不已。

5总结与思考

通过调查得知,我市乡镇图书馆(室)在建设发展中有以下特点:

5.1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得到了重视,纳入了政府规划

洛阳市各级政府部门贯彻执行了中央关于《构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从资金、人力、物力都加大了投入,使我市的乡镇图书馆(室)从2003年的个增加到了现在的个,给我市构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受到了农村广大农民的欢迎。

5.2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目前,洛阳市所有的乡镇图书馆(室)在建设中都以农家书屋工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相互依托整合资源共同发展。在功能上、设施和服务方式上都进行了互补,从而使我市乡镇图书馆(室)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文化部和省文化厅补助资金312.7万元,加上市县配套资金231.2万元,共计543.9万元,建成了栾川县、宜阳县2个县级支中心,新建209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完成543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升级扩能任务。2009年度又争取到了伊川、汝阳、嵩县、洛宁、新安5个县级支中心建设指标,1209个基层服务点被列入升级扩能计划,争取到中央、省补助资金556.9万元,加上市财政、各县(市)配套资金427.9万元,共计投入984.8万元。村级服务点设备根据各行政村实际情况,为其配备电脑或投影仪。2010年,吉利区等6个区和孟津县的国家、省级配套资金也已到位,到2010年底,我市将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乡镇、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

5.3服务范围在扩大,服务功能在加强

2008年各乡镇图书馆(室)组织送书下乡、开展读书活动、提供实用信息、开展科技跟踪服务活动和业务指导达四百余场次。

6问题

6.1投入不够,覆盖不全

根据调查资料结果显示,统计的乡镇220个,建有乡镇图书馆(室)130个,覆盖率为71%,还有近30%的乡镇未设立图书馆(室),也就是说我市的乡镇图书馆(室)建设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6.2面积太小

我市130个乡镇图书馆(室)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与各县农业人口490万余人相比面积还是较小。其中孟津县73个乡镇图书馆(室),面积只有1885平方米,每个图书馆(室)的平均面积不足30平方米。馆舍建设不足成为乡镇图书馆(室)的发展障碍。

6.3管理人员不足,人员不稳定,管理水平欠缺

乡镇图书馆(室)管理员多数为兼职,且多数未接受过培训。因此,很难开展更多更深的服务。一些乡镇图书馆(室)仅作为检查工作时的摆设,而且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4馆藏文献数量太少,文献资料陈旧,很难吸引和满足农民们的需求。

藏书数量小,书刊陈旧,是乡镇农民们对乡镇图书馆(室)的直接反映,即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偃师市和栾川县,农业人口分别是74.6万和28.5万,但馆藏分别是3.8万册和2.3万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其中大量的旧书很难吸引大家到乡镇图书馆(室)里来学习和阅读。

7建议与策略

7.1因地制宜,整体规划

构建以县级乡镇图书馆中心的乡镇图书馆(室)网络。各县公共图书馆有协助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乡镇图书馆(室)可以充分利用县级图书馆所有资源和服务,通过与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结合,因地制宜,形成一个多种资源循环流动的网络体系,以此来弥补乡镇图书馆(室)资源缺少的状况。

7.2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弥补乡镇图书馆(室)的不足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将在全国农村建设20万家农村书屋,每个书屋配备至少1000册以上的图书、30种报刊,100种音像制品。同时,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近40亿元,支持各地新建和扩建2.67万个规模不低于300平方米的包括乡镇图书馆(室)在内的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这批新建和扩建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乡镇图书馆(室)将根据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开设多功能活动厅、文化活动室、书报刊阅览室、培训教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农家书屋和乡镇图书馆(室)都纳入了政府实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创新形式,两个工程都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音像电子产品缺乏的问题,满足了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

7.3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增加乡镇图书馆(室)电子阅读功能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共享工程)是通过网络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所享用的文化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匮乏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将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国家已将各公共图书馆作为共享工程分中心建设,有重点地试行“村村通”工程。我市偃师市图书馆就设立了共享工程支中心,全市共完成共享工程网点个,乡镇图书馆(室)应抓住机遇,逐步改善其提供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引导和促成各乡镇图书馆(室)网点建立和完善,进而提高乡镇图书馆(室)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和效率。

8结语

乡镇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的建设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子项目,承担着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利和共同责任,基于河南省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密集、经济欠发达的多层性和复杂性,我市乡镇图书馆(室)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只有通过与农家书屋和共享工程的协调合作,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功效,最终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洛阳市统计局《洛阳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09

[2]郑湘军.《山区乡镇图书馆(室)的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9(10).

[3]张麦青.《合作借鉴:农家书屋与乡镇图书馆(室)建设路径探索》.图书馆建设[J].2009,3.

[4]韩小亚.《让农家书屋落地生根》.图书馆建设[J].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