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杨艳

邵东县中医医院湖南邵阳422800

【摘要】目的探究二次剖宫产中腹壁横纵切口对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妇产科行二次剖宫产的17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分A组(横切口组)、B组(纵切口组),对比两组二次剖宫产情况。结果B组手术及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A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盆腹腔粘连率(25.6%)低于A组(57%),P<0.05;B组甲级愈合率高于A组,乙级、丙级愈合率低于A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中,A组(8.4±1.8)分,B组(8.5±1.9)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腹部横切口相比,腹部纵切口更有利于二次剖宫术,可提高手术效率,使产妇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关键词】二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影响

在我国“二胎”政策推行背景下,二次剖宫产比例出现了明显增高,这对初次剖宫产的术式选择无疑有了更高的要求。资料显示,二次剖宫产中子宫破裂、胎盘粘连等风险事件依然增多[1]。基于此,对二次剖宫产中不同手术切口的影响展开研究,并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方式至关重要。本研究则以17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进行二次剖宫产中腹壁横纵切口对其效果的影响探讨。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本院妇产科行二次剖宫产的17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初次行剖宫产时腹壁切口差异将172例产妇分A组(横切口组)、B组(纵切口组)。A组产妇86例,年龄24-37岁,平均(29.8±2.6)岁;孕周37-41周,平均(39.1±1.5)周;与初次剖宫产相隔1-7年,平均(3.9±1.3)年。B组产妇86例,年龄25-39岁,平均(30.6±2.7)岁;孕周37-41周,平均(40.2±1.6)周;与初次剖宫产相隔2-7年,平均(4.1±1.4)年。两组产妇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横切口组):在原剖宫产术的腹壁切口的位置行一切口,据胎儿的大小来调整切口。于切口中段切开皮下脂肪的大约3cm位置,并达至筋膜层;以中指、食指插入,使皮下组织的上下撕开,锁定切口正中位置,于腹直肌前鞘横切3cm,再以组织剪上抬,剪开膜直肌前鞘,分开两侧腹直肌与基于3cm部位的腹膜前,暴露并撕开腹膜,延长腹膜切口。切开子宫膀胱,并反折腹膜,以10cm基准往两侧撕开,入宫腔,使胎儿头部朝上,向上提拉,并于腹外以向下方向推压子宫底部,以顺利娩出。处理脐带断端及胎儿呼吸道,以20U催产素注射于子宫壁,取胎盘,完成后以干纱布对宫腔内壁进行1-2遍擦拭,并通过可吸收缝线对浆膜层、子宫肌层予以缝合。

B组(纵切口组):在原剖宫产术的腹壁切口的位置行纵切口,于腹直肌前鞘纵切约2cm,提起腹直肌前鞘,往上下方位剪开,以达皮肤切口长度;钝性分离腹直肌,使腹膜提起,并以纵形剪开;对膀胱予以提拉,反折腹膜,以9-12cm长度往两侧进行弧形剪开,以向下方式推膀胱,于产妇子宫下段的正中处以3cm长度行子宫肌层切开,通过两手拇指对子宫切口进行向两侧的钝性延长。而后续过程方法与横切口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手术情况;(2)盆腹腔粘连情况;(3)腹壁切口愈合情况;(4)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X2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手术情况

据表1知,B组手术及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A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表1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注:*为组间对比P<0.05

2.4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

新生儿Apgar评分中,A组(8.4±1.8)分,B组(8.5±1.9)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剖宫产是助产中颇为常见的方式,尤其适用于骨盆狭窄、胎位不正、宫颈瘢痕、产程停滞等产妇。资料显示,剖宫产率在国内外达60%以上[2]。而在我国“二胎”政策推行背景下,二次剖宫产比例持续增高。由于剖宫产属创伤性手术,对于术后再妊娠产妇而言,大多被临床诊断为瘢痕子宫,对此类产妇的二次分娩一般采取剖宫产方式。然而,相比首次剖宫产,瘢痕子宫产妇更易在手术中产生大出血,主要原因就在于产妇子宫偏薄,弹性差,易致使切口撕裂,进而导致子宫破裂以及腹腔粘连,瘢痕对子宫的收缩会产生较大影响。故对于二次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方式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

腹壁横切口剖宫产具有损伤小、术后痛感轻、住院时间短、切口颇具美观性等优点。但此切口方式下行手术会造成对产妇子宫底的挤压,导致大网膜发生于子宫下段浆膜面的粘连,重者甚至腹膜、腹直肌前鞘也会与之发生粘连,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增加手术难度。腹壁纵切口二次剖宫产具有切口与创面小、手术视野清晰、粘连率低等手术优势。LILing等人在研究中就指出,腹壁纵切口相比横切口二次剖宫产术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胎儿娩出时间,减小组织损伤,降低粘连发生率[3]。提示腹部纵切口更有助于对产妇行二次剖宫产。

本研究中,B组手术及胎儿娩出时间均短于A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B组盆腹腔粘连率(25.6%)低于A组(57%),P<0.05;B组甲级愈合率高于A组,乙级、丙级愈合率低于A组(P<0.05);新生儿Apgar评分中,A组(8.4±1.8)分,B组(8.5±1.9)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腹壁纵切口术可提高手术效率,降低盆腹腔粘连率,提高切口愈合率。

综上所述,与腹部横切口相比,腹部纵切口更有利于二次剖宫术,可提高手术效率,使产妇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谢怀红,张晓静,农晓,等.腹壁纵切口与腹壁横切口对第二次剖宫产的作用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8):45-45.

[2]陈梅萍.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对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5):145-147.

[3]王亚尼.剖宫产腹壁切口方式对再次行剖宫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6,23(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