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杨贤江精神创建特色校本课程铸造学校独特个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3

发扬杨贤江精神创建特色校本课程铸造学校独特个性

苗军张卓丰

摘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最关键的是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优质的学校教育。杨贤江先生认为“教育事业底对象,是一个个活泼泼的人,教育底事业就可以说是造人的事业。”他又说:“我国古人有‘因材施教’(孔子语)的话。近代教育家则尊重个性,以为学校教育不当划一,应重视学生的特长何在而谋积极的发展,如采用能力分班制、学分制、选课制都是为此。为什么要这样重视个性呢?简单的答语就是:为要造成有独立思想、能力谋进取的‘人’罢了。”而个性教育必然催生学校个性的发展,也只有独具特色的个性化学校,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独立人格的人才。

关键词:杨贤江;创建特色;校本课程;独特个性1正确定位,寻求学校个性平台

学校要实现个性发展,必须开展个性化教育。国家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现行教育要调整和改革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国家课程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新课程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样既能保证国家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又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不同办学模式的需要。

国家将课程管理的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让学校开发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为学校个性化发展搭建了平台、指明了方向。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的个性只能显现在创新教育的方法方式等,学校个性发展的重要舞台则是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制定目标,构筑校本课程灵魂

所谓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杨贤江中学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杨贤江中学校的办学思想是:努力实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培养“完成的人”。“一个理想的完人,是不怯弱的、不卑屈的、不嫉妒的、不随俗的;乃是自尊的、自信的、自己表现的、特立独行的。教者为要教成这种完人,学者为要学成这种完人,所以都要重视个性。若不这样,教育勉强定出一个范型,学者勉强适应一个范型;在教者为压迫,在学者为屈从,结果只能制成做奴隶的材料,万万不会产生自由的人格的。”——杨贤江语。课程的灵魂是育人的目标,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进入21世纪,学校的教育面临了众多的困惑与挑战。应试教育造成智德失衡、知行失衡;独生子女家庭带来的个人中心和责任感的缺失;市场经济发展衍生的利益与道德的博弈;网络技术使虚拟与现实的严重冲突;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劳动观念渐趋淡薄、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被看重……这些都较集中地体现在当今的学生身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德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因此杨贤江中学校将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创建有效的德育途径,培养“完成的人”作为教育的追求,体现个性的平台。而杨贤江中学校也拥有独具特色的德育教育资源。

3开发课程,激活教育资源优势

杨贤江中学校是以我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革命家、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杨贤江的名字命名的,其最具个性特色的优势,就是传承杨贤江精神和实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首先当然是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行方面,即所谓“学会做人”;其次是工作、生活方面,即所谓“学会做事”;同时还有读书学习方面,即所谓“学会学习”。就是达成杨贤江“教育——造就完全之人格”的目标。而杨贤江精神是杨贤江中学校达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优秀德育资源。

“杨贤江精神”可以概括为:志存高远的精神,治学严谨的精神,赤诚爱国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矢志创新的精神。

志存高远的精神:杨贤江先生胸怀“脚踏一天星斗,手摇万里江山”的壮志,走向社会、走向革命,并运用毕生心血而凝聚成他的教育理论,以他特有的人文情怀来教导青年、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显示了他对教育理想的执著、激情和深爱。

治学严谨的精神:杨贤江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刻苦励精,诚心学修,敏而好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人云亦云,不脱离社会实际。一生中凸现出一种有秩序、有品位、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和追求进步人生的学习趣向。

赤诚爱国的精神:杨贤江先生从学生时代的爱国意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萌发成朴素的爱国情怀,提升到理性的爱国思想,从“辫子革命”递进到“教育救国”,最终质变到“革命救国”。一生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断拼搏,忠诚奉献于党的伟大事业,直至献出宝贵的年轻生命。

与时俱进的精神:杨贤江先生根据自己提出的“教育要能与时俱进”这个命题,从文化、思想、道德及人生观、德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论、校风论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论证和释义,并用他敏锐的眼光,活泼的精神,依托不做“时代落伍者”的坚定信念,创作出了划时代的教育巨作。

矢志创新的精神:杨贤江先生认为创新就是“阐其秘者,补其缺者,创所未始有者”。极力反对“一味盲从”或“盲目迷信”,形成“独立思考而不盲从权威,传说他人意见”的习惯,潜心钻研,发现奥妙,创新结论。在广阔的各教育领域均深入地进行研究,锐意变革,表述出不同凡响,非同一般的独到见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和催生出丰硕成果。

“杨贤江精神”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以及西方近现代的进步思想。这些珍贵思想通过杨贤江先生一生的认识、实践而沉淀、凝炼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科学价值取向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

如果通过校本课程的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上述的这些精神,那么就达成了“三学会”的教育目标,也就“造就了完全之人格”。就以杨贤江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为载体,充分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学校独特的优势教育资源开发转化为课程资源,逐步完善校本课程体系。

4创新方式,提升校本课程效益

首先是开发校本课程,在出版了《杨贤江言论集粹》和《前进中的杨贤江中学》后,编撰出校本新教材《楷模——杨贤江》。这个教材在2005届高一段进行了实践开课。实践发现初编教材开拓的教育空间过于狭窄,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益偏低等问题,为此引入了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对教育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李吉林认为:“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这种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与学生对知识、对审美、对情感的需求是相吻合的。进入这样的情境,学生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全面发展。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促使主体的能动活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新教材通过创设情境,重组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成六大板块,分别是:生活素描——主题阐释——楷模传承——活动体验——主题链接——学习点拨。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提炼,引入教育的主题,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利用楷模的言行感染学生,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再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活动进行体验,感受楷模的成功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通过主题链接板块拓展、求证并强化切身的感受;再加上教师在学生有疑惑时适当进行引导、点拨,寓教于无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课堂情境教育取得显著效益的基础上,将这一形式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到课外教育,构建出杨贤江中学校特有的“校园环境熏陶——课堂楷模引导——班团主题体验——课外社团活动拓展”立体式的情境教育新格式。

(1)优化校园,寓德于境。使学生参加所有活动时,都置身于道德规范的提示情境之中,潜移默化之中接受道德教育、规范自己言行。

(2)筛选主题,寓学于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由学生根据学校的教育主题自行设计、开展班团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组织社团,寓行于境。教育不但贯穿于有形之境,还应深入到无形之境;不但要为学生优化受教之境,更应为学生创设学习之境、实践之境。通过组织学生社团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发展了个性特长,而且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这样,特色校本课程——一《楷模,杨贤江》的教学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教材到活动就形成了一个系统。时至今日杨贤江中学校的校本课程已初建体系,彰显特色,为学校开展个性化育人搭建了坚实的平台。

在这个体系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正面教育与文化熏陶齐头并进,课内课外不分彼此,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一应俱全。使我校的德育教育全面铺开、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5完善模式,凸显学校发展个性

学校的功能是育人,育“完成的人”——德、智、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杨贤江中学校并未将育人仅仅停留于塑造灵魂,而是以“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为统领,将德育课程开发实践的成果辐射到学校的各个领域,贯穿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营造学校独有的个性文化——校园文化、管理文化、班级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传承杨贤江精神,构筑和完善了“全人生指导+杨贤江精神”的综合育人模式。把它归纳为“一全”“二动”“三学会”“四主”。

“一全”,即实践“全人生指导”思想;“二动”,即教师的科研教育活动与学生的课内外活动;“三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四主教学”,即实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旨、互动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

“一全”是此模式的理念;“三学会”是采用此模式所要达成的育人目标,使之成为“完全之人格”;“二动”与“四主”则是此模式的途径与措施。这样的“一二三四”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这种育人模式,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体系,又是一种涵盖制订育人目标和实施育人内容的操作系统。这一模式在理论原理与实践行动之间发挥着桥梁和中介作用,推演出种种切合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教育的途径、策略与方法,从而促使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爱好得到主动张扬,实现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机统一。

结束语:时代呼唤优质教育,个性教育需要特色学校。学校的独特个性体现在特色校本课程和创新教育模式。这需要精心培育,努力实践,矢志不渝地去追求、去创造。将通过“以人为本”优质教育的三个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来拓展管理特色、教育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进一步完善已创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特色教育,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贤江全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