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解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 2

柴芍解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

朱熔王宇静(通讯作者)余泽云

朱熔王宇静(通讯作者)余泽云

(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目的:研究柴芍解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结果: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组,在接受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接受柴芍解郁方,对照组接受多潘立酮治疗;疗程4周,在治疗结束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功效。其疗效可能与中药组方调整“脑肠互动-脑肠轴”中相关的神经递质有关,提示中药具有双重调节、多器官、多靶点的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柴芍解郁方;脑肠轴

【中图分类号】R97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29-0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一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以中上腹部疼痛或不适为主要表现,经过内镜、影像学及生化检查除外可以解释其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候群,占胃肠病患者的20%一3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患者中约42%一6l%伴有心理障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器质性疾病[1]。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的定义,郁症主要症状是以心境低落为主,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依据汉密顿抑郁量表判断抑郁症状/状态有无与轻重,包括抑郁发作、恶劣心境、抑郁症等,非精神科专业医师宜使用焦虑、抑郁障碍或状态[2]。2012年1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柴芍解郁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FD伴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30~68岁,平均(46.3)岁;病程0.5~8年,SDS、SAS分级:轻度19人,中度9人,重度2人。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7~67岁,平均(45.6)岁;病程1~12年;SDS、SAS分级:轻度16人;中度12人;重度2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罗马III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疗标准

1.2.2中医诊断标准:本病中医学根据起临床表现,可归属“胃脘痛”、“胃痞”、“嘈杂”等范畴。在明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上,辩证分型选取“肝气郁结型”患者。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

2.1.1耐心解释,增强信心,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2.1.2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不吃辛辣、肥腻冷硬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烟、酒和非甾体抗炎药。对早饱、餐后腹胀明显者,建议低脂肪及少食多餐。

2.2治疗组给柴芍解郁方治疗:

炒白术15g,太子参30g,茯苓30g,当归15g,炒柴胡10g,杭白芍15g,薄荷5g后下,木香10g,砂仁5g后下,郁金10g,合欢皮15g,香橼15g,甘草5g。以冷水1000ml,浸泡30分钟,煎沸后5分钟,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口服。

2.3对照组给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粒/次,3次/日)。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2.4观察指标:治疗期间患者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患者症状的变化、SDS、SAS评分变化。

2.5疗效标准: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疗效评定标准。

2.6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治疗结果

3.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12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临床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1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12132390.0%

对照组306142873.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2两组治疗前后SDS、SAS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表2

组别例数SDSSAS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3063.4±8.338.1±9.765.2±8.437.6±10.5

对照组3065.3±8.755.4±11.564.6±8.952.8±11.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讨论

FD的发病机理复杂,涉及胃酸分泌、胃肠动力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激素、心理因素、内脏敏感及环境因素等方面,有研究表明,FD不仅仅是独立的上消化道疾病,还是精神心理疾病不同躯体化症状表现。心理因素在胃肠动力紊乱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抑郁和(或)焦虑状况的存在影响着消化科医师的治疗效果,单纯针对消化道症状的治疗措施往往疗效不佳[3]。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胃脘痛、嘈杂、胃痞”等范畴,各医家临床辩证其中最为多见的证型为肝气郁结型,病位责之于肝脾,其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失调,重在和解枢机,调和阴阳。方中白术、茯苓、太子参、芍药、柴胡等为柴芍六君汤,出自《医宗金鉴》,主“脾虚肝旺痰盛者”。该方以太子参为主,补气健脾养胃;配白术健脾燥湿以加强太子参补气健脾之力;再加茯苓健脾渗湿则其补脾之功更加明显;配炙甘草也有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并能协调诸药而使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功效。柴胡、木香、香橼、郁金、合欢皮等可以从多方面来调节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4],通过降低DA、5-HT的代谢,提高其含量,并能协调5-HT、NE及DA间的平衡,以达抗抑郁的功能[5],能降低应激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β-EP,使下丘脑β-EP阳性细胞的表达减少,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本次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SDS、SAS评分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由此可见治疗组柴芍解郁方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更好的改善临床症状功效。其疗效可能与中药组方调整“脑肠互动-脑肠轴”中相关的神经递质有关,提示中药具有双重调节、多器官、多靶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柯美云,张艳丽.重视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关系的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6,5(1):1—2.

[2]杨凤珍,燕建华.焦虑、抑郁障碍的中医病机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2,34(2):137-139.

[3]樊力红,林真真,梁普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5):42-45

[4]郭静等醒脾开郁方对抑郁大鼠模型的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影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Vol.28No.3May.200555-57

[5]张虹,高萧枫.柴胡对肝郁证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3):180-182

作者简介:

朱熔、主治医师长期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尤其擅长消化疾病伴心理因素的相关治疗。云南省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昆明光华街1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