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治疗分析

林学敏

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人民医院150500

摘要:目的:通过对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发病情况、相关住院检查及综合药物治疗效果的研究,为其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探讨临床参与抗感染治疗的实践方式。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的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不良反应关注,使用抗生素治疗。结果:在积极的治疗下,患者的感染症状明显好转,出院时体温正常。结论:临床实践治疗中根据具体情况及药物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可以对抗感染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治疗;药物选择

Clinicalanalysisof60patientswithinfectiveendocarditis

Summary:Purpose:Throughthestudyoftheincidenceof60patientswithinfectiveendocarditis,relatedhospitalizationandthecomprehensivedrugtreatmenteffectofinternalsurgery,itprovidesareferenceforitsdiagnosisandreasonabletreatment,andexploresthepracticalwaysofclinicalparticipationinanti-infectivetreatment.Methods:Patientsadmittedtoourhospitalwereselectedforanti-infectivetreatmentofpatientswithinfectiveendocarditis.Drugselection,doseadjustment,andadversereactionsweretreatedwithantibiotics.RESULTS:Underactivetreatment,thepatient'ssymptomsofinfectionimprovedsignificantlyandthetemperaturewasnormalatdischarge.Conclusion:Clinicalpharmacistsparticipateinclinicalpracticeandchooseappropriatedrugtreatmentaccordingtospecificconditionsanddrugcharacteristics,whichcanprovidesafeandeffectivetreatmentforanti-infectivetreatment.

Keywords:infectiveendocarditis;clinicaltreatment;drugselection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早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由心脏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形成,瓣膜为最常受累部位,也可发生在间隔缺损部位、腱索或心壁内膜[1]。IE作为一种心脏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根据病程,IE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典型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贫血、栓塞、脾大等。早期、足量的抗微生物药物治疗是IE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目前关于IE的诊断和内科治疗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研究。通过对病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了2017年至2018年12月间在我院心手术的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15~76岁,平均45岁。选取资料进行分析的治疗者将心脏外其他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因认知功能下降或是语言障碍而影响正常交流沟通者、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给予剔除。心脏基础疾病分类:先天性心脏病25例,风湿性心脏病22例,其他心脏病3例,无心脏基础疾病10例。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观察与分析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基础资料,同时按照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患者入院后行血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药物使用方面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左氧氟沙星及青霉素联合进行抗感染治疗,指定专人对观察进行记录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4天后,患者仍有畏寒、发热,夜间体温最高39.8℃,最低37.5℃,期间持续冰敷冰枕降温。用大剂量青霉素联合阿米卡星治疗后,患者目前感染情况有所改善,继续应用当前抗感染治疗方案。继续关注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均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则采取卡方检验,P<0.05可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3.1临床治疗分析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该病的发7.6/100000[2]),同时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致使目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谱与以前相比存在差异,所以,加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观察对掌握该病的发病特点、做到早期诊断、降低误诊率以及进一步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3.2临床表现

IE患者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尤其是老年人及伴免疫缺陷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乏力、食欲不振、血沉增快以及贫血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增加患者病死率及导致患者遗留后遗症[3],尤其是并发卒中患者。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对预防IE患者首发或复发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具重要意义。

3.3临床治疗方案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抗菌效应,但需注意不可同瓶滴注,因可导致两药活性降低,告知护士避免置于同一容器中给药,两组输液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患者近期纳差、体重减轻,查血白蛋白偏低(28.8g•L-1),因低蛋白血症患者常伴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使得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d)增加,血药浓度降低,进而影响药效,建议医生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治愈的关键在于杀灭心内膜或心瓣膜赘生物中的病原菌,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IE的早期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诊断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首诊医生的经验及警惕性,通过对患者抗菌药物的选择、用法用量的确定、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关注等,积极参与抗感染治疗过程,使患者感染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随时了解各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药物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治疗方案。通过上述方法促进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促进我院医学水平的更进一步。可以对抗感染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耀峰,符红波,周燕琼.临床药师参与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7):85-88.

[2]张素娟.3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6):73-75.

[3]李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