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肌内效贴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运用

王秩序黄新芳柯艳梅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362000)

摘要:目的肌内效贴在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按干预要求:分肌内效贴组和具有相同颜色、大小及形状的安慰贴布组,每组20例,2组均建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以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为主。2组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时扎贴布,2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膝关节活动度(ROM)和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中D、E能区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个月后,2组患者膝关节ROM明显降低(P<0.05),GMFM得分明显升高(P<0.05),且以肌贴组更明显(P<0.05)。结论肌内效贴有助于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膝过伸,尽量恢复正常的关节活动度、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肌内效贴;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关节活动度;粗大运动功能

脑性瘫痪(CP)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等。脑瘫患儿膝过伸是运动和姿势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是指在行走过程中,膝关节伸展度数>0度,即膝关节过度伸展向后成角,膝过伸会影响脑瘫患儿正常站立及行走。临床上常用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方法控制改善膝过伸,但在实践中发现,单纯运用功能训练往往对控制膝过伸的效果缓慢。肌内效贴(KT)可辅助运动疗法,激活主导的或机能减退的肌肉发挥正常功能,改善感觉输入,目前大量研究集中在运动医学领域,而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仅有少量循证依据。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观察使用肌内效贴对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患者的临床运用疗效。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5月-8月我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膝过伸脑瘫患儿40例,脑瘫的诊断和分型均符合2015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制定的小儿脑瘫定义、诊断及分型,并且具有膝过伸的症状。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年龄1~6岁,平均年龄3岁,其中肌贴组20例:男15例,女5例;安慰组20例:男14例,女6例。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标准:(1)下肢肌力≥3级。(2)站立平衡1级以上。排除标准:(1)骨关节发育不良。(2)骨质疏松。(3)遗传代谢病引起的。(4)不能配合治疗及坚持2个月以上。方法:肌贴组和安慰贴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以运动疗法为主,在此基础上肌贴组扎贴肌内效贴,安慰组扎贴安慰贴布进行康复训练,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常规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PT)主要采用Vojta疗法、Bobath疗法和Rood技术,以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纠正异常姿势及反射,提高平衡控制能力。(2)物理因子治疗;2组均每天训练1次,每个治疗项目持续30min,每周训练6次,休息1d,连续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肌贴组治疗方法: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内效贴布贴扎:(1)促进腘绳肌收缩贴法: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成90°,取“Y”型贴布“锚”固定于大腿后坐骨结节下(自然拉力),“尾”沿大腿后方向下延展至腘窝两侧,该贴法可以促进下肢屈肌收缩。(2)支持膝关节贴法:患者取俯卧位,膝关节屈曲至腘角约为135°,取“Ⅰ”型贴布两端为锚(采用中度拉力),“锚”分分平直,平展贴布,以促进膝关节本体感觉输入,并为膝关节提供初始动力诱发。(3)放松小腿三头肌贴法:患者取俯卧位,踝关节充分背屈,取“Y”型贴布(自然拉力),“锚”固定于足跟部,“尾”沿腓肠肌两侧肌腹向上延展至腘窝下,目的在于抑制小腿三头肌过分收缩,促进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安慰贴组治疗方法:选择同肌贴组颜色、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安慰贴布。主要贴扎方法包括:(1)取“Y”型贴布“锚”固定于大腿后坐骨结节下,“尾”沿大腿后方向下延展至腘窝两侧。(2)取“Ⅰ”型贴布两端为锚,“锚”分别固定小腿近端及大腿远端,后将膝关节充分平直,平展贴布。(3)取“Y型贴布,“锚”固定于足跟部,“尾”沿腓肠肌两侧肌腹向上延展至腘窝下。以上2种贴扎方法均为3日1次,单次维持72h左右,每周贴扎2次,休息1d,维持2个月为1个疗程。评定方法:膝关节活动度(ROM测值):正常膝关节活动度为0°~135°,测量时以股骨外侧髁为轴心,股骨长轴指向股骨大转子方向为固定臂,胫骨长轴指向外踝方向为移动臂,凡伸直超过0°即为膝过伸。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D区总分39分(站位13项);E区总分72分(行走与跑跳24项)。本文重点观察治疗前、后两功能区分数的改变。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GMFM评分及ROM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均有所提高,ROM测值均有所减小,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及ROM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肌贴组明显优于安慰贴组(P<0.05)。具体如下表表,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及ROM测值比较(x±s)组别nGMFM评分(分)治疗前治疗后ROM测值(°)治疗前治疗后肌贴组2041.84±4.7266.53±4.9213.94±4.055.87±4.95安慰贴组2042.68±4.2859.27±4.3612.49±3.438.34±3.64

P值>0.05<0.05>0.05<0.05

讨论: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中常会出现膝过伸的异常姿势,多见于支撑相的中末期,此种异常姿势严重影响脑瘫患儿的正常站立及行走。膝过伸的常见原因有:(1)肌力低下:伸肌群(股四头肌)、屈膝肌群(腘绳肌、股二头肌)肌力低下不足以支撑体重,造成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应力分布不均。(2)肌张力异常:痉挛的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肌肉使患儿膝关节处于僵硬的伸直位,从而导致膝关节的过伸状态,肌张力低下型患儿为维持正常姿势而代偿性引起膝过伸。(3)本体感觉的异常:感知觉异常的脑瘫患儿踝关节以上本体感觉减退或者消失,引起膝关节前后肌群收缩不协调从而导致膝过伸。因此,膝过伸的治疗应与整个下肢功能训练结合,结果表明,安慰贴组采用安慰贴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肌贴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安慰贴组,ROM测值及GMFM评分均优于安慰贴组,肌内效贴由防水弹力贴布、医用亚克力胶、离型材料组成,其透气性良好,不易过敏。通过对皮肤的压力拉力,刺激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从而增强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觉,起到了支持、放松软组织的作用,对脑瘫患儿在改善姿势控制、强化或放松肌肉,改善肌张力、稳定关节,矫正关节畸形、增强本体感觉输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治疗师通过各种手法和促通技术及口令实现运动控制,通过肌内效贴实现对患儿的感知觉输入,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肌内效贴训练具有很好的依从性,这种依从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无痛性治疗”,不会给孩子们带来额外的痛苦,传统训练在单位时间内的治疗效果是不够的,通过肌内效贴把康复治疗延续,把治疗带回家。综上所述,肌内效贴技术在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膝过伸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编委会.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

[2]栾天明,范艳萍,李慧,等.应用弹性绷带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膝过伸的初步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3]陈文华.软组织贴扎技术临床应用精要.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4]阚秀丽,吴建贤.小儿脑性瘫痪膝过伸的康复与评估.安徽医药。

[5]申晓娜,李晓捷,孙奇峰,等.B超评定股四头肌厚度在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评价中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6]潘化平,冯慧,李亚娟,等.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