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及病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及病理研究

李婉嫦

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所具有的病理特点与肌电图表现。方法:择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0例病患,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在笔者医院接受检查的健康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为两组受检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并使用肌电图进行检查,通过对比分析探究研究组患者在肌电图和、病理上的各种表现。结果:①病理:研究组有16例患者出现根性疼痛症状,5例出现手袜套样感觉,11例肌肉呈不对称萎缩状,4例自主神经症状明显;55例患者标本形态为退髓鞘,40例有髓纤维减少表现。电镜下可发现所有患者均有髓鞘脱失、髓纤维再生并形成空泡的表现,其神经膜细胞向着葱头样形态转变。②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减缓30例,感觉神经传导减缓27例,自发电位9例,波幅减低18例,远端潜伏期延长10例,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有所升高、时限有所延长17例。结论:作为一种脱髓鞘疾病,患者均伴有周围神经损害,临床可基于其病例特点,结合患者肌电图表现进行判断。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病理;多发性硬化;脱髓鞘

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会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以中枢神经系统出现白质脱髓鞘现象为主要病理特点,若为其实施肌电图检查,可以发现患者会出现运动、感觉神经传导减缓、自发电位、波幅减低、远端潜伏期延长等表现,而出现这些肌电图表现的原因与患者所发生的周围神经损害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本文选择择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收入的60例患者与60例健康受检者,试通过对比分析来获知伴周围神经损害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与肌电图表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0例病患,设为研究组;择取同期在笔者医院接受检查的健康受检者60例,设为对照组。组间对比患者资料:①研究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最小者42岁,最大者78岁,平均(60.81±11.55)岁;病程最短9个月,最长7年,平均(3.89±0.84)年。②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者43岁,最大者77岁,平均(60.52±11.26)岁。两组受检者就年龄和性别等资料而言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方法

1.2.1病理

取两组受检者的腓肠神经标本进行活检,每一位患者的标本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处理,其一使用10%甲醛溶液进行固定,随后使用石蜡进行包埋,切片并进行+染色;另一部分使用“1%三氧化铬+锇酸加冰醋酸”15:4固定液进行固定,切片并进行染色。最后,在光镜下进行病理变化的仔细观察。

1.2.2肌电图

选择产自丹迪公司的肌电图检测仪,为两组受检者选择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以及胫神经等神经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2-3]。不同部位的刺激点、记录点击如下:

(1)正中神经

①运动神经传导:刺激点为腋下、肘部、腕部,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进行记录;

②感觉神经传导:刺激点在食指,电极置于桡侧腕横纹向上20mm处;

③F波/H反射:刺激点在腕部,电极置于拇短展肌进行记录。

(2)尺神经

①运动神经传导:刺激点为腋下、肘上部、肘下部以及腕部,电极置于小指展肌进行记录;

②感觉神经传导:刺激点在小指,电极置于尺侧腕横纹向上20mm处进行记录;

③F波/H反射:未做。

(3)胫神经

①运动神经传导:刺激点为内踝,电极置于趾展肌进行记录;

②感觉神经传导:刺激点在脚趾,电极置于内踝处进行记录;

③F波/H反射:内踝,电极置于趾展肌或腓肠肌进行记录。

(4)腓总神经

以足背踝关节与腓骨小头下作为刺激点,将电极置于伸趾总肌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记录。

(5)腓肠神经

以外踝处作为刺激点,将电极置于小腿下1/3外侧进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记录。

1.3观察指标

总结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同时统计研究组患者的具体肌电图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者,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软件包——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n,%)表示,并行卡方值加以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0.05,则表明分组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2.1病理

对照组无病理改变。研究组见表1,55例(91.67%)患者标本形态为退髓鞘,40例(66.67%)有髓纤维减少表现。电镜下可发现所有患者均有髓鞘脱失、髓纤维再生并形成空泡的表现,其神经膜细胞向着葱头样形态转变。两组在病理表现上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2.2肌电图

对照组肌电图检查结果一切正常。研究组肌电图检查结果见表2,即:运动神经传导减缓30例,感觉神经传导减缓27例,自发电位9例,波幅减低18例,远端潜伏期延长10例,运动单位电位的波幅有所升高、时限有所延长17例。就肌电图检查结果而言,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免疫介导因子对中枢神经髓鞘造成了攻击,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白质或出现炎性退髓鞘,或因胶质增生而出现樱花瓣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4]。临床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神经中轴的受累,而关于此病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多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神经功能异常通常存在放电异常等原因而进行肌电图的检查[5]。

从结果可知,患者存在感觉、运动神经传导迟缓、远端潜伏期延长等表现,即患者存在轻重不一的感觉、运动障碍,其发生原因便是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受累,轴索受到了严重损害,其脑神经电位放电状况异于正常状态,所以可以使用肌电图进行诊断,并使用病理诊断进行确诊。见表1和表2,研究组在病理表现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这实际上体现出了肌电图检测在周围神经病变检测中的巨大价值。

结语:

MS与周围神经损害可以同时为患者带来感觉或其他功能的障碍,为其加以病理分析与肌电图检查,以实现对MS的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刘明生,肖岩,崔丽英.多发性硬化伴肌电图异常10例[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1,18(04):246-249.

[2]夏美艳,李晶超,赵维纳,等.多发性硬化伴有周围神经改变神经传导速度30例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4,35(01):29-31.

[3]邢爱群.多发性硬化伴周围神经异常25例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2):103-104.

[4]刘银红,侯世芳.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电生理学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4,14(09):757-763.

[5]银花,王梅玲.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肌电图检查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09):109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