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状态的中国话剧去向何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5-02-12
/ 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话剧界基本处于萎缩的状态,作为话剧界的主体--院团尤其见证了这一过程,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包括艺术主创和幕后人员)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情绪.那是在观众一次次对话剧所抱的陌生表情中慢慢泛起和生成的悲凉,既而又在一部部叫好却不叫座的作品前得以加剧.台前幕后话剧从业人的心态之多重是鲜有人能体会的,没有哪个行业内部的差异会像一个话剧院团内部这样大,行政坐班人员的朴素与演员的奢华之比照,演出创作人员的风光与评论宣传人的寂寥之反差,即便同是在备受瞩目的创作人员内部,焦点也总是对准导演和因影视成名的明星,编剧和功力深厚的舞台剧演员难以赢得媒体的青睐而退为半边缘角色,心中难免不回荡着一丝苦涩.在这样一种参差心态的笼罩下,我们去一个话剧院团时很难感受到集体的热情,创作极易演变成某一两个人(或是导演或是影视明星)的事情,其他众多的参与者则在一次次既乏经济利益又乏艺术成就感的过程中越来越提不起兴致.国营话剧院团就是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状态中维持着它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