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现存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现存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

李雨桐史献琨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保定市071000

摘要:新世纪以来,国家陆续出台的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政策文件均明确了以社区为主导的养老模式。因此,摸清城市社区养老设施现状与老年人需求的规律,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战略迫在眉睫。目前高老龄化地区养老设施普遍存在设施类型与数量短缺、配建规模偏低、功能不全、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进而提出完善社区养老设施体系、调整社区养老设施配套标准、优化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和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老设施智能化的四大规划战略。

关键词:功能空间,问题;环境规划

1社区养老设施空间现存问题分析

1.1缺乏对适老化功能空间的兼备性思考

社区养老设施是一个集多功能养老服务的综合体,基于各功能空间兼备性的规划考虑最易被疏忽。目前,多数住区范围内的老人会所通常依据不同项目类别,把娱乐活动空间设置成独立封闭的活动室,以便区分棋牌室、音乐室、舞蹈室、书画室、阅览室等小型个室。该空间看似老人可依喜好去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且环境独立,互不干扰。但封闭、局促的小空间更易与老人产生心理隔阂,抑制老人的参与愿望,显然设计者在考虑功能多样化的同时,忽视了功能空间格局和环境场域对老人心理的作用及影响,未能做到适老环境的兼备性规划。基于老年心理特征的考虑,被分隔的小型活动室更适于集中设置在一个大型、开敞的区域内,以摒除老年人的孤立感和焦虑感,促进老人之间更多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将该功能空间的功效最大化地发挥出来。

1.2缺乏以运营管理为基础的环境规划思考

在社区养老设施空间规划初期,设计团队通常遵循设施服务项目内容来制订规划思路,而此时运营管理模式往往还未被确定,运营团队的建议自然不被纳入思考之中,导致最终规划方案无法与实际管理形成有效衔接。例如,门厅区域设置平开式双开入户门,会无形中增大老人出入的动作幅度,也给管理带来难度。而采用“外开内禁”的双重电子推拉式双开入户门,于门与门之间形成开敞的过渡空间,既可阻断冬季冷空气的流入,也可在此设置鞋柜和脱鞋处,发挥其玄关空间功能。更重要的是“外开内禁”式大门可有效防止障碍性老人无意识出走的隐患。

2社区养老设施环境规划对策探讨

2.1以老人需求和行为模式为前提的适老空间规划

依照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在设施内明确公共空间和个人空间的合理分布,分析公共空间的公共性和半公共性、个人空间的半私密性和私密性所应对的具体功能场所,以及老人在各个场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须要把握如厕和洗浴行为的私密性;就寝行为的半私密性;饮食、起居行为(包括看电视、读报、聊天、品茶、娱乐、康复运动)的半公共性;门厅集散行为、老年超市购买行为、特设活动专区使用行为的公共性。例如,将设施内的起居空间设计成半公共性和半私密性相结合,在公共休憩娱乐大厅内设置几处独立的半私密性小空间,作为饮茶、棋牌、阅读等较为安静的空间环境来使用。因此,满足老人在不同环境心理反应下的使用需求,并把握和顺应老人日常行为模式,是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规划的重点。

2.2养老设施的空间构成

从老年人的照料服务、生活方式和需求评价三方面出发,结合管理运营方式和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确定功能配置、空间组织、使用面积、职员配置和外延(社区居家)服务等,形成机构养老设施的空间构成"应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家庭气氛的,有个人归属感的场所,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品质"首先,应形成小组团的生活群体,建立起具有归属感的场所,减少集体生活导致的陌生感,形成亲切的人际关系"其次,注重居室的布置和设计,确保个人隐私,使老年人尽量保持居家生活的作息方式,维持生活的连续性,形成具有家庭亲切感的环境"第三,养老设施发挥社区居家养老中心的作用,设置通所照料!日托服务,尽可能地服务社区,使入住养老设施的老年人有机会与外界接触,减少生活环境的封闭感,也让社区中居家养老的老年人能充分使用养老设施的服务"。

2.4以实现运营管理模式为前提的适老空间环境规划

(1)运营管理模式决定适老空间规划方向

社区养老设施不同于大型综合的机构养老设施,需要在有限的建筑用地和内部空间条件下,尽可能地配置完善、多样的功能服务项目。运营管理模式的确定应置于设施规划设计之前,使方案中的各个功能空间能够切实、有效地为运营管理者所用。因此,运营管理模式是功能空间规划方案的核心思想。例如,“全方位、多视角式”服务管理模式即所有设施内的老人尽在管理者的视线范围内,以避免服务管理上的疏漏,实现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关怀。基于此种模式的适老空间规划,需要考虑门厅、活动大厅、走廊等功能空间的通畅、开敞、无转角、无断开,护理站需设置在能够兼顾各个房间的合理位置上,对于长期入住老人,可在卧室设置监控器,以便第一时间把握老人的行动和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以此降低空间规划中不符合实际操作的概率。

5.1完善社区养老设施体系

构建以医疗、文体、教育和服务四类社区养老设施为基础的完善的设施体系,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的总体目标。医疗设施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囊括独立的老年专科、老年住院部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功能设施,并建立与居住区内老年居民的定向联系,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等;文体设施包括老年活动中心(站)及室外活动场地,提供康体养生、讲座报告、图书阅览和棋牌娱乐等多样化的功能设施;在教育设施方面,可开设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班,为老年人提供学习与教育机会,实现“老有所教”的工作目标;服务设施涵盖托老所和养老(助残)餐桌等内容,为老年人提供家政和送餐等服务。

5.3优化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布局

医疗、文体、教育和服务四类养老设施按街道级(居住区级)和社区级(小区级)两个层级进行集中布置。居住区级养老设施主要根据人口规模设置,按10分钟~20分钟的中长距离步行时间,以1000m为服务半径进行布局。小区级养老设施主要结合老年人平均每分钟步行50m~60m的行为规律,以500m为服务半径进行布局,形成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三种布局模式,将设施布置在步行10分钟的范围之内。

5.4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养老设施智能化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以电话网、电视网和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技术为纽带,构建社区老年人需求与医疗、文体、教育、服务四类社区养老设施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集社区老年人基本信息、社区养老设施信息及联通设施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管理智能系统。届时老年人只要在家里通过手机或是互联网的求助专线,就可以接通社区养老设施的管理系统,系统将显示出老年人所在的具体位置、身体状况和需求等基本信息,并根据老年人发出的需求信号,对应地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救助、社区文体教育活动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同时,通过电视网和互联网发布、更新各类养老设施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使老年人能够及时地掌握相关服务信息和政策,从而可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类养老服务。应用物联网技术使各类养老设施高效地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此全面地实现社区养老设施的智能化。

参考文献

[1]李楠,常志荣,丁宁宁.社区养老设施功能空间现存问题与规划对策探讨[J].设计,2017,(19):140-141.

[2]马效,史津,李峰.复合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构建——以日本东京、京都地区社区养老设施为例[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17,23(03):162-166.

[3]唐洁,康璇,陈睿,顾纬洲.综合型养老社区功能空间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5,(02):83-92.

[4]李斌.中国养老设施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时代建筑,2012,(0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