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分析

李志敏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湖南湘潭41110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以患者围术期是否输血为依据,将其分为输血组(n=36)和非输血组(n=34),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可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有骨折分型、术中失血量、年龄、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方式;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骨折类型复杂、术中失血量≥500ml、手术时间≥60min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g/L。结论根据患者围术期输血独立危险因素,将术前输血准备工作做好,术中尽可能的减少和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及早检查患者血常规,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关键词】围术期;危险因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临床上,通常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包括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术和钛板内固定术[1]。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较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输血,但是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传染风险,而且医疗成本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2]。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将探究内容以如下报告形式呈现。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对本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接收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所选患者均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以患者围术期是否输血为依据,将其分为输血组(n=36)和非输血组(n=34),输血组中,有19例男患,17例女患,年龄分布于65-93岁之间,均值(78.52±2.36)岁;非输血组中,有18例男患,16例女患,年龄分布于66岁-92岁之间,均值(77.65±2.37)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标准:①经过CT、MRI等检查之后被明确诊断为股骨转子间骨折;②均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③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及认知障碍患者;②存在肝、心脏、肾等严重器官功能不全患者;③存在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患者持续皮牵引,由相关人员帮助患者将各项检查做好,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对基础疾病进行处理,每日给予患者1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式:皮下注射,目的是避免患者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前24小时停止抗凝治疗。予以患者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帮助患者选取平卧体位,垫高患者患侧臀下,躯体向健侧偏向。实施牵引闭合复位,在X线辅助下实施骨折复位,在效果满意之后,根据股骨近端髓内针内固定及钛板内固定术操作方法进行手术。术后24小时予以患者1支低分子肝素,并帮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训练,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术后3天,予以患者二代头孢类抗生素。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及骨折类型等进行比较,完整记录相关数据。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试验中计数资料(%)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检验值为x2,组间对比值为P,P<0.05则代表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

经过单因素分析可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有骨折分型、术中失血量、年龄、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方式,结果见下表1:

表1患者围术期输血危险因素分析表[n(%)]

3讨论

对于老年人来讲,其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是股骨转子间骨折,通常情况下,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尽管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量,但是术后依旧存在一定的贫血现象,由此可见,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伴有隐性失血现象。与此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年龄较大,伴有其他基础性疾病,进而增加了围术期输血风险。异体输血很容易增减病毒传播及免疫应答等并发症,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围术期输血与患者死亡率及感染率有关[3]。

股骨转子间骨折属于囊外骨折,骨折期间存在隐性失血。骨折类型与骨折端失血呈正比,而且周围软组织损伤越严重,此外,增加了隐性失血量,提升了输血率。经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骨折类型复杂、术中失血量≥500ml、手术时间≥60min和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0g/L。手术时间延长,主要是因为骨折复位难度大、固定难度大及骨折类型复杂等导致的,受上述因素影响,使得患者术中引流量及出血量增加,最终提高了围术期输血风险。所以,手术期间,应加强对患者血常规的密切监测,防止不良后果的产生[4]。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经过单因素分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危险因素有骨折分型、术中失血量、年龄、手术时间、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手术方式。

总而言之,以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输血独立危险因素为依据,做好术前输血准备及检查工作,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及早对患者血常规进行检查,有助于降低输血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小林,梁智林,佟训哲,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分析及输血时机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49-1651.

[2]安志军,史立强,王晓岩,等.PFNA、DHS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8):1-5.

[3]王军,李龙杰,苏柯,等.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6):575-578.

[4]彭育沁,薛峰,盛晓文,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2):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