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之我见——一节写作指导课中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写作指导之我见——一节写作指导课中有感

戴丽丽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私立一中,351200)

摘要: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是个难题,指导得再精细,回归全文写作,还是功亏一篑,其原因在于写作指导课几乎是脱离文本情境,单调地指导一些方法、技巧。要想解决写作的种种问题,还是应当少点条条框框,还学生写作空间,将阅读课纳入写作当中,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加以指导。唯有如此,才能写好文章。

关键词:写作;指导;阅读;生活

写作教学历来是一线语文课堂中的短板,确实不好教。听了一节写作指导课,执教者重在语言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写出出彩的人物语言,可以使用身份联系法、情境结合法、动作神态助写法,三种方法很具体,可操作性也强,而且以课文中的片段为例子来讲解,既贴近学生又生动形象,整堂课的气氛相当不错。

但是,这样的教法还是引起了我的反思:

一、这样的指导课有必要上吗?

1、从学情来看

这个班级是重点班,问了一些学生,得知他们平时写作的时候都会注意到这些要点,只不过没有像老师这样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也就是说,这节课其实在做无用功,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获得一些新的启发和新的理论建构,而是将他们所知的进行了一个整合,让他们对以前的积累有了个更清晰的轮廓,从学生的课堂练习当中也看出了这一点,他们几乎是在用以前的积累或背诵来的片段来完成课堂的写作练习,短短的7分钟时间就写出了一篇近200多字的小作文,个别同学的小短文听来还十分耳熟。

2、从内容来看

所传授的技法其实也有问题,这三种描写人物语言的方法,其实有点泛泛而谈,动作、神态、外貌、心理描写哪一个不需要结合人物身份、结合当时具体情境,辅助上其他描写来完成呢?

3、从素养来看

吕叔湘说:“语文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作文更是如此,农业需要精耕细作,需要长期的付出与努力,因此,学语文没法速成,要想写好作文,也没法速成。可是,这样的写作指导课的教学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快速学会某种写作技巧,然后马上加以运用,这明显违背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规律,欲速则不达,事实证明,这样的指导课未能助益学生的素养!

二、写作指导课是否有模板?

听过好几节指导语言表达的课,比如,如何写好人物的语言描写、如何写出生动的动作描写、如何用外貌描写写出人物神韵、如何写出优美的景物描写……,发现这些写作指导课的模式竟然惊人的相似。课堂基本分为三步骤:首先,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写一个有关的片段,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接着,以学过文章中的片段为例,具体指导写作方法,这个环节需20分钟以上;最后,学生修改刚才的习作,或者重写一个片段,再交流评价。一堂课就在学生貌似的进步中落下了帷幕。

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可见一篇文章自有其内在的完整性、不可肢解性,文本情境是语言表达的承载,可是这样的写作指导课恰恰是在进行肢解式、分块式地教学,将作文中的种种割裂成一点一点的技巧,作为一个个模块来教学,在失去了文本情境的情况下,课堂的小片段练习似有一定的收效,但回到全文写作中,一切又被打回原形。

三、写作指导课指导技巧就可以了吗?

可以肯定几乎大部分语文老师在上写作指导课的时候都会侧重于方法技巧的指导,试图用一节课的说教包办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这也是写作教学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原因。方法指导多了,且不说大部分学生没法融会贯通、灵活使用。即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写出来的文章可能也会有有以法害意的弊端。

请循其本。写作就像巴金说的:“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运用的一个体现,它是听说读写的结合体,需要学生听,听周围人的一言一语;需要说,说出自己的所见和感想;需要读,阅读大量的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考深度;需要写,将自己的所思所见所闻诉诸笔端,所以,写作难教就难教在这里,这听说读写的功夫几乎全靠学生个人练就,教师能起到的作用确实有限。

学生涉世未深,他们的作文中理应有纯真、灵动之因素,这些因素需靠老师的指导来迸发出来。那么,该如何打破僵局呢?

一、少点约束,还学生写作空间。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见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过程。写作指导课,不是不上,而是不要塞给学生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觉得写作太拘谨、太无味,从而丧失写作的兴趣。

所以,教师的指导应从宏观上把控学生的写作思维和思路,可指导学生审题、构思、选材、立意等,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看问题;可抓住任何契机传授写作之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对写作有了一定的领悟和亲近感后,才有可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若是着眼于细节上的死缠烂打,则很难劈开天地,尤其是在语言表达的指导上,不可过细,否则很难写出有味道的语言。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多读多练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把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和阅卷老师即可。

二、将阅读课收入写作指导课中。

要想解决写作中大大小小的问题,根源还在阅读上。读写不分家,不阅读,无以言。多读,培养他们的语感,多读,积累他们的词汇;多读;培养他们的思维;多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无形之中,会将语言、思想、文化等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写作时,便可灵活使用。这种方法虽见效慢,操作麻烦,但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教师要将阅读课纳入写作课的范畴中,将阅读课常态化。可以每周腾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也可以鼓励学生每天自行阅读。

只是“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不想,是在走马观花。学生立意肤浅,茫然叙事,中心不明。根源还是学生平时没有思考的习惯,一遍看过去,就觉得自己都懂了,即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懒得深究,有时候也不懂得该如何思考,教师可指导学生凡事多问个为什么,抱着这种求知的精神和思考的习惯去阅读。学生的思考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体现,内容可以多样:背诵优秀片段,畅谈读后感受,提出个人疑惑,品读句子文意……;可以通过摘抄、周记来展示;可以通过批注来证明。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可以举办一些阅读、竞赛类活动营造氛围。只有这样的深阅读,才能助力学生的写作。

三、将写作课与学生的切身体验结合起来。

魏书生在谈到如何教学生写作时,说:“我很少讲规矩要求。”他告诉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便写。看似很随意很不负责的话语中,其实就包含了一个最很重要的写作思想——我手写我心,写作和学生的切身体验是密不可分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明确一点,写作不仅仅在于遇到了什么,还在于感受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这一思想一定要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心里。指导学生去关注、观察生活,每日三省:今天我又学到了什么?今天的生活与昨天相比是否有什么细微变化?天气的变化给你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同学的一颦一笑因由何在?读了文章或听了些什么话内心的感触如何?不变的人、事、物是哪些?它们为何不变?又该如何理解这种不变?家人今天又为你做了什么?你对某一人、事、物产生了什么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给学生一些具体的观察、思考方向,可以让学生准备个素材本,随时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想,也许刚开始写不长,写不好,但只要持之以恒地写,持之以恒地训练,把每天自己想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两句也可,做到我手写我心,辅以阅读的功效,相信学生写作时就会有左右逢源的快感。

写作终究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仅靠技巧的指导肯定是不够的,要让学生从情感上亲近写作,从心理上认清写作,从生活中领悟写作,唯有如此,才能写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