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2

乡村振兴与土地整治探究

王改粉

商水县自然资源局河南商水4661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提升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战略保障。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基础与关键作用,同时,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践行者,在投资土地整治项目上发挥着引领与导向作用,应充分利用资金导向与功能导向正确引领土地整治项目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方向建设,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土地整治;乡村振兴;农村

农村的土地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要步骤、关键步骤,是站在战略和全局的角度规划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广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达到小康生活水平重要途径。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方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的基础上引领农村进一步发展。土地整治要围绕此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拓展,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构建美丽乡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乡村振兴内涵

乡村振兴同乡村衰落为两项相对概念。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劳动力人口大批量外流是造成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因乡村劳动力大规模外流致使我国乡村呈“老弱化”“空心化”发展趋势,造成乡村存有大量闲置荒废宅基地、农业耕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效率较低且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下滑,并展现出乡村治理无序、乡土文化意识薄弱、基础设施破旧等多种社会经济问题。乡村振兴为缓解乡村内部要素衰退、流失,借助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等方式调动外部资源、内部要素对乡村土地、产业、人口等多项发展要素予以整合,借此对乡村形态予以重新布置,提高区域功能并优化要素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经济、地域经济的全方位复兴,并形成乡村发展新格局。乡村振兴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建设工程,因此乡村振兴不仅需地理学、工程技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类学科作为理论支持,制定功能合理、明确、科学的乡村发展规划,同时也需多部门予以配合协调,共同构成管理规范、职责明确且互为补充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之间的互馈联系

我国土地整治大体能分成三个发展过程

1、数量潜力开发过程:为应对乡镇单位异军突起和城乡化进程中城镇发展用地迅速扩张造成的耕地范围大幅缩减、粮食安全保证压力加大等突发情况,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乡村区域广泛组织了土地整改工作,其中就包含很多成功模式。1998年-2005年,我国土地整治的经费数量、项目量和建设规模不断增加,期间经土地整治年均增加400万亩土地。这个阶段,土地整治以填补耕地面积以及为城乡化、工业化带来发展空间为根本目标,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农户增收和食物安全。

2、数量和质量并重过程:2006年,上百个国家基础农田保障示范区的创建揭示了国内土地整治由重视数量型增加到全面考量整治规模和新增耕地效果。2006年,原国土资源局安排首批城乡发展用地增减结合试点,表示农乡发展用地整理变成了土地整治的关键构成部分。

3、重视生态作用,实现乡村价值最大化过程:“十三五”土地整治建设纲要提出了生态农田的开发、使用和保护,提倡“绿色化”土地开发,重视土地整治和精准扶贫相融合,表示我国土地整治逐渐朝着生态化转变。2017年,党的十九大倡导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城乡耦合建设。而且,各级国土资源局相继发布了很多方针政策,以通过进行乡村土地全面整治加快农业乡村供应侧结构性革新,补齐农乡发展短板,完善城镇建设空间,为农乡振兴打好基础。

三、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实现乡村振兴方法

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利用新理念和新的发展思维来实现土地综合整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即用改革的方法推动土地结构的调整,矫正土地资源在农村发展中的配置扭曲,扩大有效地土地供给,不断对土地资源和引入资本进行优化配置,不断利用新的发展理念来挖掘自身的土地资源优势,既要实现土地总量的优化,也要从土地资源用途、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开发技术提升等方面实现质的优化,借助资源整合包括自身资源的利用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资源整合为契机来推动土地综合整治,补足“三农”中存在的短板,特别是资金短板、技术短板、土地资源准人市场机制短板等,重点推动土地综合专项整治。从资源优化配置人手来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

2、土地整治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力

(1)当前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引用了许多新技术,主要包括节能节水灌溉技术、土壤改良技术、高生产的种植技术、治污堆肥技术等。这些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值、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深远的创新带动意义。

(2)土地整治优化了农村的土地利用,在保障基本耕地用地的基础上增加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构建农产品产业链、价值链,激发乡村内在发展驱动力,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3)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保护尊重农村特色,注重对传统农耕文化和民风民俗中的积极元素的保护和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和谐文明的乡风建立,从而实现对乡民的有效治理,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3、优化土地整治的集成系统,从土地整治升级到国土综合整治

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跳出“土地”谈整治,围绕“综合”做整治,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内嵌于土地整治制度系统,升级为国土综合整治,并以其为平台“成体系”地推进乡村振兴。整治前,扎实开展集体产权制度和治理制度改革,保证确权起点公平、农民有能力自治;整治时,以乡村振兴规划为统领,对农用地、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同步整治,优化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整治后,及时推进产业发展、农民教育、文化提升和社区治理,从“物的新农村建设,’转向“人的新农村建设”,实现“人口-产业-治理”同步转型。

4、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当前中国农业仍以传统大宗农作物种植为主,受农资价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产要素上涨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粮食生产贡献与农村发展水平存在“倒挂”现象,由此进一步引发农业生产资料和人力投人不足、农业生产趋于粗放、农业科技推广困难等问题,成为协调农村人地关系的难点和重点。而农业是乡村地区发展的根基,具有农产品生产、景观美学、休闲娱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传承乡土文化等多重功能。土地资源的盘活与乡村产业的衔接对于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过程中,应将土地整治与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和都市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破解传统种植业产出低和效益差等弊端,同时以多功能农业为依托有效吸纳乡村劳动力,实现乡村的居业协同发展。

结语:

乡村振兴视角下所开展的土地整治工作可对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现状起到有效改善作用,使乡村闲置荒废土地得以再利用,提升乡村土地实际利用率,同时也为环境保护、提升使用质量、科学规划土地等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姚树荣.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制度的创新[J].中国土地,2018(10)

[2]谷微微,王琳琳,王慧.新常态下土地整治现状与对策[J].乡村科技,2017(11)

[3]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學报,2018,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