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滑脱X线诊断测量方法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腰椎滑脱X线诊断测量方法的比较

史宏志

史宏志(沈阳市骨科医院放射线科110044)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62-02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腰椎滑脱X线诊断和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在2010年10月到2011年10月的100名第五腰椎双侧峡部裂男性招飞学生作为观察组,再选择同期100名无滑脱的同龄男性招飞学生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学生拍摄站立的侧位X线片,采用Garland、Meyerding、Taillard以及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四种方法来测量并发滑落的程度。对这四种方法的阳性率做统计对比。结果在观察组中这四种方法对于L5滑脱的阳性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rland、Meyerding、Taillard方法存在假阴性结果,而采用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能够纠正。结论对于腰椎峡部裂并脊柱滑脱的X线测量中,采用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能够对腰椎脱落的检出率比较高并且没有假阳性结果。

【关键词】腰椎滑脱X线诊断测量方法比较

腰椎滑脱与腰椎峡部有着很鲜明的关系。为了在招手飞行员的体检中和门诊的相应工作中能够及早的发现脊柱滑脱以及腰椎部裂[1]。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同期检查的第五腰椎双侧峡部裂男性招飞学生和无滑脱的同龄男性招飞学生,前者作为观察组,后者作为对照组。采用Garland、Meyerding、Taillard以及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四种方法来测量并发滑落的程度。对这四种方法的阳性率做统计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观察组中的100名参选飞行员中诊断L5双侧椎峡部裂并脱落,参选飞行员都为男性,年龄在18~19岁之间;同期参选的100名同龄飞行员无峡部裂作为对照组。

1.2方法对所有学生拍摄腰椎正、侧和双斜位数字X线片,采用腰椎侧位片,分别使用Garland、Meyerding、Taillard以及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来测定腰椎滑脱组的数据。

1.3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0统计软件,数据用x-±s表示,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在观察组的四种检测方法中,阳性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的四种测量方法之间比较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四种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的比较

测量方法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

阳性(n)阴性阳性阴性

Garland8253986

Meyerding5821-100

Taillard8718-100

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948-100

X225.946*-33.648*-

注:组间方法间比较,P<0.05

3讨论

相比较于四种测量方法的准确率,其相互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arland、Meyerding以及Taillard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不同的假阴性病例,而采用椎间隙中线垂线测量法并没有发现假阴性病例,其检出率在四中检测方法中是最高的[3]。在Garland、Meyerding以及Taillard这三种方法中,Taillard测量阳性的检出率是最高。在四种检测方法中,Garland方法测量有18例向前例L5滑脱,而其他三种方法都没有出现滑脱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这18例L椎体下关节面前后矢状径都大于后上缘S1之后。在确定腰椎滑脱的测量时,以椎体前缘或者后缘作为标准。因为脊髓和脊神经受到直接刺激和压迫的唯一原因是椎体后缘滑脱,并且其对于脊神经只要有比较轻微的刺激就能够起到明显的疼痛的临床症状。以椎体前缘做滑脱的标准缺乏针对性和准确性。我们从外壳临床治疗的监督来看,对于手术中测量的应用,以椎体前缘作为标准是比较方便快捷和清楚的[4]。Garland测量方法是以椎体前缘作为标准,但是其受到椎间隙前后的距离大小以及、腰骶角大小尤其是S,上矢状径与L5下矢状径相等关系的影响较大,所以在影像学的诊断误差还是比较大的,其只是在外科矫正滑脱治疗的手术测量以及术后的随诊测量中比较适用。对于腰椎滑脱的测量主要需要注重的是腰椎滑脱诊断的准确性和检出率。通过对轻微腰椎滑脱存在,及早的诊断引起滑脱的原发腰椎疾病,控制腰椎滑脱以及原发病的发展,从而对于实施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TaillardW.Etiologyofspondylolisthesis[J].ClinQathopRelRes,1996.(117):30-39.

[2]牛玉善,陈学武,李庆国,等.腰椎蛱部裂并脊椎滑脱的MRI表现及影像学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1:288—230.

[3]郭万首,潘玉林,张光铂.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0,10(21:103—105.

[4]郭万首,潘玉林,张光铂.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小关节影像学结构特点[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