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小儿热性惊厥诊治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56例小儿热性惊厥诊治研究分析

顾吉明姚忠妹

顾吉明姚忠妹(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卫生院314412)

【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维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使用安定控制惊厥症状,辅助吸氧同时采取物理措施及早降温。经过急救后,时刻关注患儿的病情和症状变化,如果有突发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抢救。结果:全部56例热性惊厥患儿中效果显著48例,有效7例,无效死亡1例。结论:高热惊厥持续多次发作,容易造成脑损害,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故此尽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惊厥高热小儿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18-02

婴幼儿发热超过38℃并出现惊厥的症状,而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并未受到感染,此类疾病被称为小儿热性惊厥,属于儿科常见的急症。如果高热惊厥持续较长时间或者多次发作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容易使得脑组织缺氧,从而造成脑损害,并对婴幼儿的智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1]。选取本院于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的5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0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小儿热性惊厥患者5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2例。年龄在5个月至8岁之间,发热均保持在38.5℃以上。引起高热的病因多种,胃肠道感染11例,上感39例,扁桃体炎6例。惊厥发作的临床特征有缺氧伴有口唇发绀、意识丧失、身体强直或者阵挛性抽搐,持续半分钟至数分钟。

1.2急救和治疗措施

1.2.1维持患儿的呼吸道顺畅当惊厥突然发作的时候,马上放松患儿的衣领。尽量使得患儿的头部偏向某一侧,避免因误吸呕吐物而导致患儿窒息,尽快尽量清除呼吸道黏性分泌物,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采取吸痰。

1.2.2立即控制惊厥症状惊厥持续较长时间或者多次发作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容易使得脑组织缺氧,从而造成脑损害。因此,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准确有效地使用镇静止惊剂,从而使得患儿能够及时及早停止或缓解抽搐是治疗和救助的首要任务。可以采用安定,剂量为0.3-0.5mg/(次•kg),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每次最大剂量婴儿不能超过2mg,而儿童则不宜超过8mg,否则会因呼吸和循环系统受到抑制而产生不良影响。

1.2.3辅助吸氧惊厥发作过程中,患儿的耗氧量急剧增加。因此,通过及时给予吸入适当浓度、适当流量的氧气,则能大幅度提高患儿的血氧浓度,显著改善大脑的缺氧状况,避免脑组织的损伤。

1.2.4降温长时间持续高热,容易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各大系统和器官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故此,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敷冰袋、乙醇擦拭全身等及时降低患儿的高热,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细胞不被持续高热所破坏,从而避免抽搐的反复发作。

1.3疗效评价指标效果显著:使用安定5-10min内停止抽搐症状,1h内高热退去,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使用安定15min内停止抽搐症状,1h内体温有所下降;无效:使用安定5-10min内抽搐没有任何缓解甚至加重,1h内体温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患儿病情恶化,乃至最终死亡。

2结果

全部56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第一次发作为41例,占73.2%。效果显著48例,有效7例,无效死亡1例。

3讨论

惊厥由于全身上下或者部分骨骼肌忽然进行不能自己控制的收缩,往往还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甚至意识丧失。研究表明[2],通常是由于来源于中枢的神经冲动所引发,导致各类神经细胞放电异常。也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血钙浓度过低,导致神经-肌肉接头使得肌肉收缩的阈值降低。高热是引发小儿惊厥的主要因素,体内行使体温调节功能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前部主要起到散热作用,而后部则产热,维持体温,两者相互协调,动态平衡[3]。婴幼儿由于年纪较小,中枢体温调节功能较弱,体温容易偏高,与此同时,其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不完善,往往极弱的外界刺激就能引起中枢的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组织放电异常,从而产生惊厥的症状。而当婴幼儿对高热产生适应之后,神经冲动依旧能够正常传递[4],故此,服用退烧药物待患儿的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后,惊厥依然可能反复发作。

综上所述,热性惊厥是临床上婴幼儿常见的急症。如果高热惊厥持续较长时间或者多次发作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容易使得脑组织缺氧,从而造成脑损害,并对婴幼儿的智力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会产生癫痫等后遗症。故此尽早诊断,积极治疗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贡佳磊.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01-204.

[2]莫继芳.小儿高热惊厥65例临床特点分析[J].医护论坛,2010,7(8):155.

[3]侯伟,李艳芳,荆俊华.小儿热性惊厥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4775-4776.

[4]曾丽娟.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因素及诊治[J].鄂州大学学报,2011,18(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