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例小儿腹泻粪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与分析

/ 1

58例小儿腹泻粪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与分析

王宝海

王宝海(吉林省临江市中心医院吉林临江134600)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4-0251-02

2009年4月—6月,58例腹泻患儿均来自市效农村,在粪便中培养出13例痢疾杆菌,其中男性5例,占38%,女性8例,占62%,现作一简要的回顾分析。

患儿年龄在7个月-12岁,入院时面色苍白,脱水程度不一,体温37.8℃-38.6℃之间,日解大便6次—8次左右,为粘液性脓血便或稀烂及水样便,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0~+++,脓细胞+~+++不等。

细菌培养与鉴定:取患儿新鲜大便按常规划线接种ss琼脂平板,置37℃培养箱18小时~24小时,在ss平板上呈无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明性杆菌,接种克氏双糖培养基37℃培养18小时~24小时,为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硫化氢阴性。

生化反应:氧化酶-,苯丙酸盐-,靛基质-,甲基红+,枸椽酸-,葡萄糖酸盐-,动力-,尿素酸-,赖氨酸-,鸟氨酸-,棉子糖-,木糖-,山犁醇+。

血清学诊断:志贺氏菌属多价诊断血清凝集++,福氏诊断诊断血清凝集++,宋内氏血清凝集为阴性,生理盐水照为阴性,诊断血清由兰州生物研究所提供。

药物敏感试验:患者应用敏感药物治疗,同时输5%葡萄糖盐水和口服“SOR”电解质平衡液康复出院,在出院前大便培养均为阴性结果。

讨论: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常波及整个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严重时,全部大肠回肠下段呈急性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肠腔内粘液性渗出液,所以,形成大便带粘液和脓血,其症状有全身性中毒,腹泻、里争后重为特征,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我院这次患者是儿童和婴幼儿,且都是来自市郊农村,同时培养出的阳性病例中,都感染福氏痢疾杆菌,这是否与他们居住的环境使用的水源和饮食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58例腹泻患者中,只培养出13例致病菌——痢疾杆菌,占22.4%,还有多数患者未培养出致病菌,这是否与感染轮状病毒或霉菌有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组病菌,对氯霉素、氟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敏感,对所做药敏的50%产生耐药,提示临床医生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本组病菌为我国最常见的病菌之一,由于本地区入春以来,较长时间呈阴雨温和气候,利于传染源的生长繁殖,提示人们注意环境的卫生条件及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