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活动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3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活动教学

张烨

张烨

(商城县达权店高中河南信阳465331)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代写论文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活动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实践化。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学主体地位活动方式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的中介。《思想政治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由此可见,活动是品德与生活、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要求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要追求教学的实效性,就要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切实有效,是否能真正发挥教育价值。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有效设计、组织开展活动,如何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必须要面对和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

一、根据目标设计活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一个活动都应该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是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成教学目标,该活动与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需的,活动是否真正发挥了教育价值,等等。总之,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基准。

二、采取的活动方式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品德与生活、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开展活动教学,其活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时空是开放的,有课堂中的活动,也包括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有讨论交流、资料搜集、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操作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故事演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主题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要有儿童意识,活动方式要注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考虑学生的需要、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的活动要注重生动活泼、富有童心童趣,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师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可以逐渐增加难度,提高要求。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能力水平、学生乐于积极参与的活动,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程强调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学生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因此,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人人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体。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往往只有部分同学参加,而很多同学则成为看客、观众、旁观者。而且,从教育机会均等的角度看,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部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活动教学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新型教学观。这一教学观意味着活动教学不仅在认识上突出了能力培养和素质整体发展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在实践中找到了促进学生能力及素质整体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学习者的主体实践活动。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选择和追求上,历来重视知识的学习,而比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表面上表现为一种认识的偏差,但深层上却反映出传统教学在实践中始终没有形成一套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即没有从根本上确立活动在学生能力及素质发展中的应有地位。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观,是由活动教学的基本宗旨和实践特点规定的,它是活动教学对于教学价值、教学功能认识的集中概括。这一教学观表明,只有在丰富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中,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的独立和完善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力求能让全体学生参加,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有些活动可以分组进行,这样在大班教学条件下,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直接参加活动。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注意让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儿童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

四、对活动进行适当的调控

有的时候,老师设计的一些活动方案很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活动组织调控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大班的课堂教学条件下,学生一动起来,课堂秩序就会乱。在模拟体验活动中,有的学生不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活动,自顾自活动。在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查、走访等实施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别人不配合的情况,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活动效果,甚至导致活动失败。因此,要有效开展活动教学,老师还要重视和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组织和调控。在活动前,要仔细周到地考虑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针对问题制订适当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运用各种方法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调控。

五、总结活动的意义

教学中的“活动不是学生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内含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体验和经验。但是,如果体验缺乏分享和交流,经验缺乏总结和提升,那么这些体验和经验只是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散的,而不是理性的、深刻的、群体的、系统的。通过活动,学生获得了对活动意义和价值的感性认识,但如果这些感性认识缺乏老师的点拨或引导,缺乏理性的提炼,学生对活动意义的理解是不深刻的。这样,活动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所内化,由此也就会降低活动的教育效果。

因此,要想取得思想政治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成功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活动的体验进行分享、交流,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活动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还要帮助学生提炼活动内在及生成的意义,同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不断的加强自身素质。

六、取得思想政治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成功,老师应该怎样做

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取得思想政治与生活活动教学的成功的先决条件。要提高自身素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多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反思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反思本节课的过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

3.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已,老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老师做到(1)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2)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

4.尊重学生。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尊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特长、个性和人格。迎得了学生的信任,于是学生有什么心理话都会与你说。请你为她们出主意。你尊重了学生,学生也尊重你。

5.设计学案。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协调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讲得多一点就是教师主导,还是学生练得多一点就是学生主体。我的看法是在每一节课前备课时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把两者之间看成是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进行设计。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设计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课堂提问,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6.有的放矢。一方面注重教材,另一方面关注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

7.提高教学,注重实效。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得法。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我们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从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出发,教学方法要形象化、多样化、趣味化。切忌概念化、抽象化、成人化。

有人说:强者创造机会,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愚者失去机会。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把握好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教育和生活教学方能取得成效,正所谓:有藤萝之绿,何愁无教学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