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实施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对5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实施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

罗榜柱

(广西贵港市妇幼保健院外科广西贵港5371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对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4例甲状腺腺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关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手术出血量(36.61±10.38)ml显著少于对照组(70.64±11.52)ml(P<0.05);术后并发症为3.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1%(P<0.05)。结论:应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更大提高。

【关键词】甲状腺腺瘤;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2-0045-02

甲状腺腺瘤为普外科临床治疗中一种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该疾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多数患者均为良性肿瘤。临床上主要应用手术切除方式对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治疗。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微创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微创手术在甲状腺肿瘤临床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应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27例甲状腺腺瘤患者进行手术后,疗效较为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54例于2014年3月—2016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腺瘤患者作为对象,以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分别为27例。对照组性别:男10例,女17例;年龄:25~78岁,平均(46.8±4.7)。观察组性别:男11例,女16例;年龄:23~77岁,平均(47.4±2.4)。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对患者实施颈丛麻醉,选择胸骨切迹上两横指作为手术位置,切口长度为8~11cm,完成病变腺体在内的甲状腺次全切除后使用1号线实施切口缝合,结束手术。观察组给予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尽量将颈部拉伸,实施全麻后选择于胸骨切迹上两横指作为手术位置行切口切开操作,切口长度为3~4cm。术中,实施颈阔肌与皮下组织离断操作,再将结缔组织分离,实施颈白线切开,尽量将胸骨甲状腺肌、胸骨舌骨肌保留。拉开颈前肌群,促进甲状腺得到充分暴露,将病侧腺体行次全切除,切口皮肤层用5个“0”可吸收线行皮内美容缝合,结束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相应术式进行治疗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同时,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至少1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均凭借SPSS20.0统计软件包实施。计量资料以“-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对比存在显著性。

2.结果

2.1组间相关手术指标比较

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等手术指标比较上,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观察组手术出血量(36.61±10.38)ml显著少于对照组(70.64±11.52)ml,表明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安全性更高,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肿瘤为外科临床治疗中一种常见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反应、甲状腺功能退行性病变等均为甲状腺肿瘤的主要诱发因素[2-3]。多数甲状腺肿瘤患者均为良性。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切除方式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4]。但是甲状腺的解剖学结构存在特殊性,有迷走神经紧贴于甲状腺的后方,其同时还与气管、食管紧密相邻,术中极易导致邻近脏器遭受损伤[5-6]。同时,甲状腺血供丰富,在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可引发大出血。应用传统甲状腺切除对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后,创伤较大,术中失血量较多,术后患者恢复时间较长,且术后会出现多种并发症,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7]。随着微创技术及设备的不同提高,甲状腺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微创技术[8]。本次研究应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甲状腺腺瘤患者实施治疗,总体较为理想,术中出血量出血量(36.61±10.38)ml显著少于对照组(70.64±11.52)ml,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量,这与诸多临床研究结果保持良好一致性。

应用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优点主要表现如下:(1)术中,甲状腺叶背面部分腺体组织得以保留,有效防止甲状旁腺被切除;(2)防止食管气管暴露,进而降低其遭受损伤风险,同时还可降低甲状腺附近候返神经的损伤发生风险;(3)病变腺体切除过程中,应尽量防止术中气管遭受腺体压迫,降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发生风险;(4)切口微小,有效降低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5)无需将甲状腺周围静脉离断,降低相关损伤的发生风险,进而降低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切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后,各项手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

总之,应用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治疗甲状腺腺瘤可取得更显著效果,且安全性更高,更适合没有腔镜技术的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参考文献】

[1]贺功建,李凡,任章霞,等.小切口改良甲状腺切除术与传统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对比[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1(14):340-341.

[2]孙传颖.小切口和传统切除术对甲状腺腺瘤的治疗作用对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07(09):959-960.

[3]董基亮.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15(09):400-401.

[4]付言涛,李世杰,洪洋,等.甲状腺全切与甲状旁腺保护(附1160例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09):1579-1581.

[5]张滨,李福荣,冯江,等.甲状腺全切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和并发症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9):1967-1969.

[6]张菁.结节性甲状腺肿瘤和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2):4573-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