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影响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因素研究

陈敏陈寒梅宋娜丽陈思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研究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产生影响的因素。方法:我院担负输供血的输血科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血站,我院的输血科每年可以采集单采血小板1700例,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随机选取6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采前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均匀分成三组,(150~200)×109/L为A组,(200~250)×109/L为B组,(250~300)×109/L为C组,每组各有20例。对三组献血者者的采前不同血小板计数中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B组、C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ml)分别为2619±235、2066±198、1774±204;A组、B组、C组献血者的血小板收集量(×1011/袋)分别为2.25±0.27、2.72±0.43、2.77±0.47,三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挑选时,应该尽可能挑选采前外周血血小板>200×109/L的献血者,以保证良好的血小板收集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7-0-02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成分输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而单采血小板以其纯度高、剂量大、供者单一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及术后止血等治疗和预防性输注[1]。单采血小板质量的优劣,最关键的指标是血小板的数量,数量越大,质量越好。各国制定的单采血小板制品中血小板数量的标准不尽一致,美国为3.0×1011/袋,欧洲为2.0×1011/袋,国内各地也有所差距,目前我国制定的机采血小板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为2.5×1011/袋[2]。随着血细胞分离机在国内的推广普及,我国单采血小板的用量逐年攀升,已占临床用血小板的绝大部分成为肿瘤、恶性血液病、骨髓衰竭等疾病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治疗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美国每年临床使用的血小板约150万个治疗量,单采血小板用量占74%,手工分离血小板占26%[3]。随着我国对单采血小板的需求量越来越高,应用到的机会越来越多,本次研究,笔者就对单采血小板的采集量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临床上的治疗提供帮助,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输血科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这一期间内大约收集了1700例单采血小板,从中随机抽取6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采前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均匀分成三组,(150~200)×109/L为A组,(200~250)×109/L为B组,(250~300)×109/L为C组,每组各有20例。A组中男性有11例,女性有9例,年龄的范围在(19~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5±2.3)岁,B组中男性有10例,女性有10例,年龄的范围在(18~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1±2.2)岁,C组男性有9例,女性有11例,年龄的范围在(18~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8.6±2.5)岁,所有献血者均同意作为本次研究的的研究对象,对在同意书上签字,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一般资料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筛选标准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除应符合GB18467-201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外,还应对献血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规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计数>150×109/L,红细胞压积均>0.36,血红蛋白>115g/L,15天内未献过其他血液成分,一周内未服用任何抑制血小板代谢及功能的药物,且单采当日非脂肪血[3]。

1.3方法

根据采前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分成三组,(150~200)×109/L为A组,(200~250)×109/L为B组,(250~300)×109/L为C组。分别观察采前不同血小板计数中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的差别。

1.4观察指标

观察三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血小板收集量。

1.5统计学处理

我院应用统计软件SPSS20.0来进行数据的分析,使用(x-±s)的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然后通过t值来检验,使用百分号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通过χ2来检验,将P<0.05的情况当成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组、B组、C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ml)分别为2619±235、2066±198、1774±204;A组、B组、C组献血者的血小板收集量(×1011/袋)分别为2.25±0.27、2.72±0.43、2.77±0.47,三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通过实践观察发现,当供者血小板计数(150~200)×109/L时,全血处理量明显增加,在实际采集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血小板收集量而忽略献血者安全,因为全血处理量过大,容易出现献血反应,造成采集失败,应根据血小板计数,决定终点全血处理量,既可保证献血者安全,又可提高血小板制品的合格率[4]。供者采前血小板计数与单采血小板的全血处理量有密切关系,应根据供着的不同情况来设置采集循环次数和全血处理量,采前血小板计数高需处理血量小,采前血小板计数低需处理血量大[5]。本次研究结果为:A组、B组、C组献血者的全血处理量(ml)分别为2619±235、2066±198、1774±204;A组、B组、C组献血者的血小板收集量(×1011/袋)分别为2.25±0.27、2.72±0.43、2.77±0.47。

综上所述,在筛选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时应尽可能挑选采前外周血血小板>200×109/L者,以保证良好的血小板收集量,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曹维娟,蒋靓,沈湘君,等.献血者血液指标与MCS+血细胞分离机双份单采血小板采集量的关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1).

[2]李雅静,戚海,张燕,等.116例单采血小板不足量采集原因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4,27(9):952-954.

[3]王明元,李云,蒋靓,等.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冲红影响的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4(3):515-516.

[4]曹晓光,常生军.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9):24-24.

[5]陈存意,张琦.单采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