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治疗分析

邓菁菁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治疗方式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编号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2)。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应用放血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肌力恢复情况及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结果: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4.38%,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6.88%,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JOA评分显著提升,与常规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血疗法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临床治疗价值较高。

【关键词】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治疗;放血疗法

脑卒中逐渐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类型,而肢体痉挛为影响患者后续生活质量、肢体功能的主要原因。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恢复期间,肌张力的恢复情况,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文章将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编号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比较治疗方式下患者的恢复效果,现总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4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视为分析对象,按照患者入院编号纳入实验组与常规组(n=32)。常规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7:15,患者年龄范围在46岁~75岁之间,年龄均数为(59.81±4.11)岁。实验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16:16,患者年龄范围在45岁~75岁之间,年龄均数为(59.56±4.87)岁。组间年龄资料、性别资料比较无明显区别,存在分组讨论价值(p>0.05)。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具体包含运动疗法、理疗、电针刺激以及器械训练等,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放血疗法治疗,具体方式如下。

指导患者先保持坐位,而后俯卧位。同身寸法上肢取穴曲泽、尺泽、外关,下肢取委中、委阳、阳陵泉[1]。碘伏常规消毒皮肤,无菌操作下应用三棱针于上述穴位实施散刺。病变位置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各个穴位针刺5-10针[2]。快速拔火罐,出血量10-30ml后去除火罐。采用无菌棉签擦拭干净出血位置,且轻按1min左右[3]。间隔1d实施1次,连续治疗20d。

1.3评价标准

基于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予以等级划分,主要分为显效、好转及无效三个等级。显效即为肌力恢复正常,自主生活能力不受限制;好转即为患者患肢可抬离床面或者能够移动,但无法对阻力进行抵抗或者抵抗能力较差等,自主生活能力受限;无效则表示没有达到上述标准(症状改善率=显效率+好转率)[4]。应用JOA评分比较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各4分,上肢、下肢及躯干感觉各2分,膀胱括约肌功能3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自主生活能力越强[5]。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软件实施数据计算与统计,通过%与n的形式表达数据,且借助χ2予以检验;通过“±s”记录计量数据,且应用t计算差值,P<0.05视为包含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对比

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4.38%,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6.88%,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常规组与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对比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痉挛主要是因为上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上位中枢对脊髓的易化作用受到影响,致使患者神经元作用失去平衡[6]。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于中医学中“痉证”、“筋病”的范畴。《素问?调经论》中指出:“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认为痉挛的主要位置于经筋。放血疗法作用机制在于祛除恶血,疏通经脉,调气理血,保持患者的机体均衡状态。

放血疗法也可以称之为刺络放血疗法,主要是在患者体表静脉或者穴位释放一定的血量,实现患者气血状态的改善,促进患者体内的气血通畅,发挥中医学治疗的价值。上肢曲泽、尺泽、曲池等穴位为肢体痉挛的主要位置,放血疗法的应用能够通过适当的刺激方式,调节患者静脉疏通状态,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能力与血管能力,清除患者体内的有毒物质,转变患者的血常规及血液循环能力。

放血疗法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局部皮肤与针需要实施清洁处理,保持其卫生与清洁,避免发生感染问题。针刺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由浅到深的原则,不断提升操作技术,注意出血量的合理控制,且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表现。

根据数据比较的结果来看,常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4.38%,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6.88%,放血疗法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同时,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JOA评分显著提升,与常规组患者的JOA评分对比具有明显区别,证实了放血疗法的应用效果更加理想。

综合上述内容,放血疗法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临床治疗价值较高,建议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治疗期间。

参考文献:

[1]尹正录,朱小云,范章岭,等.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09):1086-1090.

[2]杨慎峭,冯丽娟,毛雪莲,等.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突触结合蛋白Ⅰ表达的影响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09):2300-2303.

[3]黄劲柏,宋安娜,钟利远,等.温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及四肢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03):8-10.

[4]杨慎峭,金荣疆,朱天民,等.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对脑卒中肢体痉挛大鼠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03):198-203.

[5]谭惠予,冯云亮,张树山,等.拮抗肌取穴法配合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1(07):138+146.

[6]武平,梁繁荣,李瑛,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疗效评价研究(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0,20(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