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童心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07
/ 2

初中语文童心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裘燕如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实行以及日益深入人心,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为了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也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尽管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不断得到充实,作文教学形式也不断丰富,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组织引导者身份正在逐渐步向正轨。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学生对写作没有热情,更缺“真情”。究其原因,在于初中学生在外界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童心”已缺失或泯灭。本文就此展开,具体分析导致这一现状的现实因素,以及如何重新唤回或者持续中学生的童心,让其驻留,呈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光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童心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尽管在教学内容方面,天文地理诗文辞赋,无所不包;教学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原本作为课堂主导者的语文教师更是在新课标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逐渐转向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似乎一切都正朝着新课标努力的方向前进着。但是,在我们闭眼沉思之后,用理性的眼光细致地观察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时,会惊奇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热情”,却无“真情”。大多数学生思维缺乏灵动性,有些学生则羞于表达,个别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往往是马上自我否定……这一切都是学生童心缺失或泯灭的原因。那么,为何本当还是孩子的他们却没有了童心了呢?让我们静下心来,探究一番吧。

1、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良影响

语文,曾经只是一种能在交际方面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工具,既不神秘,又不太复杂,最易理解的操作方法是循着它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轨迹,先听、说,读,然后写,循序渐进。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在的学生的家长和一部分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自然地,也把这种模式灌输给了他们的孩子。于是乎,这部分学生从来不懂思考为何物,只是一味的被动地接受,童心也就逐渐消失。

2、无法回避的现实

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了,但是直至现如今,形形色色的考试也从未间断,所以说到底,现阶段还是应试教育。因此,语文考试的成绩仍然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这也的确是语文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问题,于是学生不免有这样的担忧:我们在课堂上,让童心驻留,阅读教学呈现出活跃多元的一面,那么考试呢?的确,尽管课改后,各地考卷越来越好的实现了课改的意图和精神,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受到束缚。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得初中学生“不敢”自由自在地解读文章。

3、学生本人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知识”变成自己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而事实上,从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在课堂上几乎没有提问和回答的欲望,多数是只学不问,有问不答,消极听课,等待着老师自问自答。这种情形一方面固然是教师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另一方面就是受到学生原有学习方式的定势的影响。

4、教师有意无意的摈弃

教师的“一言堂”

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所有人的承认,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消除殆尽。即使课改已经实施了好几年的今天,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然故我,我怎么讲你就怎么听怎么记,课堂依然是教师的领地。

教师的“形而上”

一位老师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在研讨小说主题时,先安排小组讨论,然后请各组代表全班交流。当各组代表陈述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后,老师说,大家的意见整体看也多少有些道理,我们还是看专家的观点:本小说通过“我”的叔叔于勒在“我”的家庭中的遭际,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老师说完,课堂寂静,全班无一例外地认真地抄录老师幻灯片中出示的“标准答案”。那是教参上的“定论”。

这是“异化”了的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师,他们愿意在语文课堂教学这一平台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和意见,但是,因为他们本身缺乏对文本的解读,一味地唯“专家至上”,唯“标准答案至上”。于是就不由分说,将之打入冷宫,置之死地,连一个勉强的理由都不提供。这种“似是而非”的现代化语文课堂教学都是教师的“形而上”的产物。

教师本身的水平限制

面对课改的大潮,很多教师“蠢蠢欲动”,想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畅所欲言。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自身的一些水平的限制,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乏驾驭课堂的技巧;缺乏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技巧和应变能力;教学基本功不过硬;把握新课程理念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弱等等。使得学生缺乏对语文课堂的参与热情,或者即使课堂很“热闹”,学生都能提出各自的观点,而教师却无法对学生的异议进行恰当合理的解释或评判,这也间接地消磨了学生的“童心”。

二、策略探究

如何重新唤回或者持续中学生的童心,让其驻留,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其应有的光彩,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性呢?

1、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课堂教学中,“讲授式”、“串讲式”,“问答式”等从实质上讲都属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只是无条件接受或配合,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学生成了等着喂食的鸭子,或者说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机器,或者是满足个人(学生自身及其父母和教师)功利的工具。因此,它背离了现代教学的宗旨,打击了学生的思维能动性,间接造成初中学生充满勃勃生气的“童心”的缺失或泯灭。

2、增强教师的教学民主观念

整个社会在提倡民主,教师的教学民主观念也应不断增强。教学民主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一个方面,而教学的平等和民主,尊重学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提倡多元解读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教学民主尤为重要。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教师除了应该尊重和捍卫他们说话的权利的同时,还当进行细致的评判和解释。否则,就只是打着“民主”的旗号,行使其真“霸权”。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解读能力

教师自己对文本本身有多少独立和独到的理解十分关键。假如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有“童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提问,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而自己却无法“多元”理解作品,那么具有童心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点缀。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这方面的功夫不硬,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在独立理解作品上多花力气,而并非一味借助各种参考书。因为,在对学生有任何要求或期望之前,首先必须使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并且不断修炼“上层功夫”。

4、教师本身童心驻留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在学生眼中是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提问,必须慎重的加以评价或回复,否则极有可能伤害学生原本纯真的心灵。这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课堂应付技巧,较强的文本领悟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童心”,如此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以“简单”又“灵性”的思维引领学生走向语文的深处,走向生活的高端。

5、语文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不断开放

长久以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语文教学评价十分单一,考试制度也只注重浅表。教改后,语文教学评价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地的考试试卷也在不断开放。从测试范围和重点上,更多地在适量兼顾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文能力和素养,由一般浅表的知能转移向知能的深度运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则更多地由课内转移向课外。

为了使学生能没有后顾之忧的让童心驻留,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学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开放应向纵深方面发展。如是,才能使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放开手脚,也才能为学生最大限度地自由自在地独立、个性化地解读文章提供条件和空间。

6、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留驻童心,需要各方的推动和努力,当然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即: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这就需要我们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证学习的整体性、有序性和高效性的同时,重视“趋异”、“求新”、“自信”、“冒险”、“进取”等品质的训练和培养,敢于认识和研究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善于将新的学习内容灵活变通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改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结束语:

“驻留童心”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许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要因“文”制宜,因“人”而议,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文章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各有侧重地灵活运用。但是,在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它的确适合大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它,使得语文课堂灵性飞扬;是它,使得语文课堂七彩生辉;是它,使得语文课堂焕发无限生机。

马斯洛也是格外推崇人类的“第二天真说”。他认为:自我实现者在很多方面很像无忧无虑的儿童的创造。它是自发的,自如的,是一种摆脱了陈规陋习的自由。所以,我更加相信,如果语文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好“张弛”“收放”的“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