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分析

/ 1

抓举发力技术动作的分析

汪为荣(安徽省体育局,安徽合肥230001)

摘要:抓举是运动员以快速连续不断的动作,将杠铃从举重台举起,它是举重比赛中的第一项动作,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动作,稳定性较差。如果抓举技术掌握不好,将影响挺举的发挥,而抓举技术动作的好坏又与第二步发力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抓举;发力技术动作;分析

1研究对象

一级运动员张某,1986年出生,全国青年锦标赛抓举第三名,全国少年锦标赛抓举第一名。

2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001年张某进安徽省体校,体重68kg,一年训练后,由我接手,当时专项成绩抓举80kg,挺举120kg,初级运动员,他的特点是身体素质好,基本力量好,抓举技术较差,挺举技术较好,抓举和挺举的成绩不协调,成绩相差40kg,影响了总成绩的提高,只要改进技术成绩可望上升。

3张某抓举技术的改进

张某的协调性较好、柔韧性、关节韧带较好,而抓举的第二步发力时杠铃不贴体,造成发力、展体、伸髋、蹬腿不充分,力量虽大,但抛杠过高,不是前掉就是后甩,主要毛病是发力点不明确,杠铃重心和人体重心不能接近支撑面中心,勉强将杠铃提起,易造成失败。

针对此,首先要改进两手握杠的距离,采用宽握距较好,这是由张某的身体形态特点和力学原理决定的,如他的手臂长,肩关节韧带以及各部力量较好,从力学观点来看,采用宽握距可使第一步发力点的距离减短,伸臂支撑面更宽,下蹲重心低容易维持平衡。宽握其夹角大于直角,宽握距延长了发力路线,可增大上体前倾角度,上体伸展的幅度也增大。由于上体工作距离长,大肌肉群(伸髋肌群和躯干伸肌群)的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宽握距相对降低了上举支撑杠铃高度约(10~15cm),能够体现用力的经济性。

找出适合张某抓举发力的发力点,在大腿中部发力是不正确的,应在髋关节上固定发力点,这样才能使腿部力量充分用上,并能使杠铃更贴近身体,充分用上大臂上拉的力量。

由于张某的抓举发力动作已经形成错误用力习惯,在抓举发力技术改进过程,首先让运动员建立起正确的发力技术概念。在训练中首先安排进行膝上宽提肘拉练习,以轻重量来体会发力的要领。主要是发力点的位置和发力路线,一般在是放在早操和训练课后进行,采用20~50kg的杠铃进行第二步发力提肘拉练习,力求动作一致,形成正确的发力技术概念。在掌握正确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杠铃的重量,杠铃重量应随技术动作掌握的熟念程度而定。

有针对性地安排抓举辅助性练习,如采用垫铃抓举、膝上抓举、高抓、宽拉耸肩、宽速拉等练习、每周每项练习两次,每次重量按动作的正确性来定,练习一般8~10组3~5次,稳定发力的位置。

抓举的半技术动作练习,如垫铃抓举、膝上抓举、高抓等,主要解决第二步发力动作的准确性和连贯性,改变过去肌肉用力习惯,协调巩固发力动作。

采用半技术力量练习,宽速拉、宽耸肩拉等,主要是加强抓举第一步和第二步的连贯,加强第二步肌肉爆发速度和力量,使杠铃贴体,结合抓举第二步发力,使展体、伸髋、蹬腿更充分。

通过两个大周期的训练,张某的抓举第二步发力技术动作得到了根本的改进,专项运动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抓举和挺举成绩相差30kg,这样抓举和挺举基本上协调发展。

4结论

4.1通过对张某抓举第二步发力动作的分析认为,宽握距和发力点的固定点的高低应依据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点和力学原理来决定。

4.2找出适合运动员握距和发力点的目的是使杠铃和身体尽量接近,使发力更加充分,在发力时特别注意身体重心,稳固躯干。

4.3抓举是一个快速连续不断的动作,因此发力动作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抓举动作的成功与失败,在抓举教学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强调第二步发力动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