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介入放射治疗的护理

/ 1

肿瘤介入放射治疗的护理

管翠霞曲丹邹春杰黄凤静隋晓影

管翠霞曲丹邹春杰黄凤静隋晓影(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300-02

1介入化疗前护理

1.1术前护士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状况,解释手术目的、过程、需配合的环节和注意事项,尤其是缺乏信心或有绝望心理的患者,护士通过和蔼体贴、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解除心理压力,增强手术信心。

1.2术前一日要做好碘过敏试验。穿刺部位作好常规皮肤准备,根据插管部位不同而定备皮范围。经腋动脉进路,需将左侧腋窝备皮。经股动脉穿刺的备皮范围是脐下至大腿上1/3处,并注意穿刺部位有无皮肤病、皮损或感染。必要时检查穿刺点远端动脉搏动情况,便于手术后对照。

1.3术前训练在床上解大小便,以利于术后肢体制动时在床上排便顺利及穿刺部位免受污染。

1.4按医嘱准备好术中所需药品,主要有化疗药物、止吐剂、镇痛剂、造影剂、2%利多卡因、肝素、生理盐水等;如果需行动脉栓塞,需准备栓塞剂,如碘油、明胶海绵等。

2介入化疗中护理

2.1热情接待患者,解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取得患者信任。要讲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及简单的手术操作步骤,如注射造影剂时有温热感,栓塞时可能出现的疼痛、恶心等反应,使患者感到轻松、放心,有安全感。

2.2了解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有否出血倾向等,做到术中护理心中有数。对病情较重者应建立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确保有意外时用药物抢救。

2.3给患者摆放正确体位,协助医生暴露手术野并配合皮肤消毒。术前、术后注意手术侧足背动脉搏动变化情况。

2.4护士在术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出现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应及时在医师指导下给予抗呕吐药物。

2.5密切观察穿刺肢体动脉搏动情况,肢体的温度,皮肤颜色是否有改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如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过敏反应、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休克等,应立即停止灌注药物治疗,配合医师进行抢救。

2.6导管治疗结束后,迅速拔管局部加压止血十分重要。一般用手压迫穿刺点15~20min。在压迫止血后应加压包扎12~24h或用1kg的沙袋加压8h,嘱患者回病房后平卧12h,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和血肿,患侧肢体体温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正常,以及生命体征和其他术后注意事项。

3介入化疗后护理

3.1术后4~6h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术侧肢体血供、皮温情况及颜色的变化。

3.2患者返回病房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h,肢体制动8~12h,伤口处加压1kg沙袋8h或加压包扎12~24h,防止渗血导致皮下淤血。术后72h内避免剧烈活动,以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3.3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股动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重要依据。每30min巡视患者一次,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穿刺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若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皮温下降,感觉迟钝,则提示有股动脉栓塞。

3.4在介入治疗24h后要解除加压包扎。如有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可采取按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用热水袋热敷以保持肢体温度。注意观察护理效果,症状是否改善好转,及时根据病情改善治疗及护理措施。

3.5介入操作引起的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1)局部出血及血肿:手术一般采用12~16号粗针头进行经皮股动脉穿刺,因此术后穿刺点局部压迫不及时或压迫物重量过轻以及时间过短,就可造成局部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形成,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甚至休克。护理时要在术前了解患者是否患有高血压或有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密切观察肢体血循环,防止压迫过紧阻碍血流,观察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肤颜色及皮温。如形成血肿,除观察肢体功能外,还应观察局部肿块内有无动脉搏动,防止假性动脉瘤形成。

(2)脊髓损伤:这是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见于食道癌、肺癌的患者治疗时,由于脊髓供血有90%来自肋间动脉等节段性动脉,且吻合支少,尤其是胸4段及腰1段为相对缺血区域,作介入时,由于导管或药物刺激及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可致血管痉挛导致脊髓损伤。重者可发展为横断性脊髓炎、截瘫。因此在食管癌、肺癌患者进行介入性化疗时应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功能及肢体皮肤颜色改变。如出现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应及早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减轻局部水肿,同时用激素以减轻局部炎症或经腰椎穿刺注射10ml生理盐水置换等量脑脊液。加强抗感染治疗。发生脊髓损伤引起截瘫的患者还应预防褥疮,定时翻身,做好皮肤护理及截瘫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1]胥晓玲;36例肝癌介入治疗的护理[J];哈尔滨医药;2010年04期

[2]曹锦秋;丁学民;肝癌介入治疗的全程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