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干预研究

闵建珍(通讯作者)戚少云庞士勇汪晓云高旭峰

闵建珍(通讯作者)戚少云庞士勇汪晓云高旭峰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37005;六安市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安徽六安237005)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方法以回顾性性调查方法,对我院甲乳外科2013年4月~6月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该科2013年7月~9月手术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后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干预前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42%,抗生素使用率为55.6%;干预后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4%,抗生素使用率为45.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数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规范抗生素合理使用。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危险因数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030-02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切口感染(Incisioninfection,ICIF)是目前外科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其影响因素众多。切口感染不但会导致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而且可能导致患者手术失败,甚至死亡[1]。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1.93%~5.10%[2]。目前,对于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认识并未十分明了,仍在不断探索中。我院为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探讨预防与控制的干预措施,2013年7月新增了对甲乳外科的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监测(未采取干预措施前)2013年4月~6月甲乳外科124例手术患者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124例手术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95例,年龄17~91(52.6±14.5)岁,体重39~96(62.2±11.9)kg。前瞻性监测(采取干预措施)2013年7月~9月甲乳外科88例手术患者手术切口部位感染情况,88例手术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67例,年龄16~87(48.3±13.8)岁,体重42-92(63.4±11.7)kg。

1.2调查方法

依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1]的目标性监测方案进行监测,采用预先设计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个案调查表》,2013年4月~6月,即采取干预措施前,由甲乳外科医生填写个案表,按月送表至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季度统计相关汇总信息。2013年7月~9月,即采取干预措施后,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对每例患者进行监测,每周3次到科室病房跟随早查房,换药,查看患者基本情况,观察手术切口情况,监督无菌操作,手卫生执行情况。对可疑感染者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性培养,并根据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1.3手术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及2009年《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分别计算目标监测前后手术切口感染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x2检验,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切口感染率

2013年4月~6月共监测病例124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3例,感染率2.42%,124例手术患者中69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55.6%,Ⅰ类切口60例使用抗生素10例,抗生素使用率16.7%。124例手术患者中未备皮98例,剃毛4例,剪毛22例,合格率96.78%。2013年7月~9月采取干预措施后共监测病例88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例,感染率1.14%,88例手术患者中40例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45.5%,Ⅰ类切口54例使用抗生素7例,抗生素使用率12.9%。88例手术患者中未备皮73例,剃毛0例,剪毛15例,合格率100%。详情见表1。

2.2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

监测发现,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性质是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监测212例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4例,2例为急诊手术,2例为择期手术,切口感染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27例急诊手术中有2例感染,感染率为7.41%,185例择期手术中有2例感染,感染率为0.11%。2013年4月~6月感染的3例切口均为Ⅱ类以上切口,2013年7月~9月1例手术切口感染为Ⅲ类切口。4例感染患者手术类别均为Ⅲ类以上,手术持续时间均在100分钟以上。

2.3手术切口感染致病菌

监测发现,4例手术部位感染者共送检标本10份,培养出致病菌4株,均为G-菌,其中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杆菌1株。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年龄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3]。本研究中,4例切口感染患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上。分析认为,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较多,机体免疫力较为低下,故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4]。急诊手术切口感染明显高于非急诊手术。本研究中,27例急诊手术中有2例感染,感染率为7.41%,而185例择期手术中有2例感染,感染率仅为0.11%。估计这与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往往不够充分,病情一般比较重有关[5]。其外,手术复杂,难度大也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复杂,难度大的手术手术时间往往较长,而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术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概率增加,手术创面大,出血及局部水肿形成,这些因素都将增加手术切口污染的机会,易造成手术切口感染[6]。

3.2致病菌分析

我院甲乳外科2013年4月~9月监测发现212例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4例。这4例感染患者手术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3株,阴沟杆菌1株,均为G-菌。G-大肠埃希菌是条件致病菌,是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常菌群被抑制时,其类细菌可通过移行至人体其它部位发生感染[7]。

3.3干预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较多,因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因素众多,需要全方位的努力与配合,采取综合措施预防与控制,包括医生的手术技巧,麻醉方式,手术类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术后患者的护理及院感管理等[8]。2013年4月~9月,我们采取边监测边控制的方法,使我院甲乳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由干预前的2.42%下降至干预后的1.14%。我们的干预措施有:(1)甲乳外科医生填写《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个案调查表》,按月送表至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按季度统计相关汇总信息。(2)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对每例患者进行监测,每周3次到科室病房跟随早查房,换药,查看患者基本情况,观察手术切口情况,监督无菌操作,手卫生执行情况。(3)对可疑感染者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性培养,并根据监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4)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内源性感染。(5)急诊手术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避免术前准备不充分仓促手术。(6)对于Ⅲ、Ⅳ类复杂,难度大手术,由高级职称医生主刀,尽量缩短手术时间。(7)改进手术方式方法,能用微创的手术尽量用微创做。(8)改进备皮原则、方式及时间。不影响手术原则上不备皮,若必须备皮,时间均调整为术晨肌肉注射术前针前完成,备皮方式为剪毛或脱毛,以不刮伤皮肤为原则。(9)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灭菌。(10)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朱怀燕.36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相关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288-289.

[2]姚小红,黄秀良,董爱明,等.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14-216.

[3]SoftahA,BedardA,HendryP,etal.Woundinffectionincardiacsurgery[J].AnnalsofSaudiMedicine,2002,22(1):105-107.

[4]GuidoB,SonjaBK,VanessaB,etal.Impactofintraoperativebehavioronsurgicalsiteinfections[J].TheAmericanJournalofSurgery,2009,198(2):157-162.

[5]HarrisonT,RobinsonP,CookA,etal.Factorsaffectingtheincidenceofdeepwoundinfectionafterhipfracturesurgery[J].The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2012,94(2):237-240.

[6]RonaldL.PreventingSurgicalSiteInfections:ASurgeon’sPerspective[J].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2001,7(2):220-224.

[7]WolcottRD,GontcharovaV,SunY,etal.Bacterialpersityinsurgicalsiteinfections:notjustaerobiccoccianymore[J].Journalofwoundcare,2009,18(8):317-323.

[8]WhiteRJ.Woundinfection-associatedpain[J].Journalofwoundcare,2009,18(6):24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