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临床见习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外科学临床见习中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赵新平

赵新平(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17-0390-02

【摘要】为适应培养现代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从完善各种教学制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摸索并不断完善了一套临床见习带教方法,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提高外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及临床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外科学见习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正确临床思维是临床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临床思维是不能用任何仪器替代的,必须从医学生开始接触临床时加强培养。因此,外科学见习教学的任务在于训练学生掌握临床知识的技能技巧,培养他们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外科临床见习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在过去3年,我院外科教研室在外科见习带教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收获甚大。现就本院在医学系02、03、04年级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改革探讨的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1教学方法

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带教老师,重视带教老师素质,挑选有教学及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医生担任,应该有:治学严谨,以身作则,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有敬业和责任感,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技术。其次不断完善外科临床见习带教的规章制度,坚持集体备课制度,统一教学内容。建立预讲、预演制度,加强教学督导。完善学生临床见习考评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第三,见习重点放在验证所学基本理论,由教师预先选择典型病例,见习时详细介绍病史、阳性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并有意识地示范问诊方法,鼓励学生补充问诊方法,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以强化理论教学中所学知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病例特点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分析。第四,通过参观典型病例的手术,术中验证临床分析,加深对疾病的理解及认识,术后结合手术环境,强化外科基本操作方法及加深无菌观念。将理论课所学的抽象定义、概念经过见习验征,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加深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消化。第五,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对指定的病例预先采集病史、体检。通过讨论,归纳病例特点,现场阅读X片、CT片等辅助资料,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见习指导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最后教师作出总结性发言。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

2加强教学软件、硬件建设,重视素质教育

首先教研室领导重视,改善外科教学条件,提高外科副高以上职称脱产带教老师比例及带教老师学历,如;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重点投资设置了多媒体课件,使带教老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区域网络教学,并自行研制及购置了大批新的CAI课件和手术操作VCD,即充实了原有的课件库,使原来抽象难懂的外科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更加生动、直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又提高学生对利用多媒体进行外科见习教学满意度。此外,通过手术室摄录设备,直接连接到课室,观察手术操作的全过程,带教老师结合术中操作进行同步讲解,随后组织同学进行讨论,避免了手术见习中学生人数过多,视野差及对手术造成污染等问题。其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根据外科学特点,加强学生在临床见习阶段的临床观察、分析、表达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始终贯彻医德教育,着重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手术观,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能力,强调培养和树立服务的观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尊重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最基本的素质。另外,在外科见习过程中,我们也结合某个具体个案,进行有关医患关系和医学伦理学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医学综合素质。第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生见习是由理性认识(书本知识)回归到感性认识(具体实践)的阶段,见习目的是让学生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他们独立的临床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外科见习中,带教老师让学生在见习时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去解释有关临床现象,既可以温故而知新,又可以加深对临床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使同学能多接触临床,提出让见习同学分批在业余时间到门诊急诊室见习和参加外科二值夜间查房,让学生临床见习实践的面更广、更阔,反馈信息显示,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3教学效果考核

通过外科见习教学,在结束时,带教老师对每个学生进行考核。由教师出示一份病历,要求学生准备10分钟后回答出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考核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对外科常见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见习效果。通过病历书写,反映学生的临床思维活动,一份完整的大病历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采集病史时诊断和鉴别诊断意识,归纳病例特点时的概括能力,诊断分析中的诊断思维、推理层次、逻辑性判断和文字表达等。绝大多数学生在见习中期完成病历均符合要求。

4结论

见习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教老师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教学方法。医学生所学基础理论课,多数属于死记硬背式,而临床见习,往往使见习生感到新奇而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理论课与临床实习之间的课间见习,实际上是联接这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桥梁,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带见习教师有着特殊作用,使学生完成由原来的思维方式向临床思维方式的逐渐过渡,我们认为:1、见习教学是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启蒙。是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两个不同学习阶段的桥梁,学生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对外科系统的疾病仅有文字上的理性认识,如同纸上谈兵。进入见习阶段,学生对学过的疾病产生感性认识,如急诊常见到病人突然上腹持续性疼痛,全腹压痛、肌紧张,X透视有膈下游离气体征,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消化道脏器穿孔,这是典型的理论思维方式。教师再带教时结合实际病例具体病例讲解病情发生、发展过程。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临床思维的过程。使学生将理论思维和临床思维模式相结合有了初步印象。2、见习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对每一个新来病人,让学生将亲自面对实际病例,进行问诊,查体,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并复写病例,练习初步独立解决临床问题。带教教师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启发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临床资料,根据病例特点,由表及里,从共性到个性分析研究疾病的现象和本质,从而去伪存真,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定或诊断,逐渐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3、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在漫长的教学工作中做细致的工作,带教老师具有高素质,一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见习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章

[1]谭郁宏.在外科教学中运用病案教学法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7,(2).23.

[1]金龙玉,高琴.医学临床教学意识下降原因剖析和处理对策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0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