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头针、体针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分析

陈明真

(睢宁县中医院康复科江苏睢宁221200)

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头皮针治疗,2个疗程(20天)结束后10天观察患者中风偏瘫侧的肢体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明显优于常规的体针疗法,且能提高中风偏瘫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中风偏瘫;针灸治疗;头针;体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针灸科病区住院病历,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最小24岁,年龄最大83岁,平均年龄为67岁;病程最短8小时,最长15个月。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65岁;病程最短10小时,最长19个月。治疗组轻型6例(0~15分),中型17例(16~30分),重型7例(31~45分),对照组轻型8例,中型16例,重型6例,平均积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年龄、性别及病程、病情分布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例已进入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拟定。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拟定,所有病例均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

1.3中医辨证分型

肝阳上亢:半身不遂,患侧僵硬痉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有力。风痰阻络:头晕目眩,舌语强涩,苔白,脉弦滑。气虚血瘀:肢体偏废,偏枯不用,肢体软弱,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有瘀斑,苔白腻,脉细涩。④肾阴虚亏:肢体不遂,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体针治疗

取穴:主穴由内关、人中、极泉、三阴交组成。

配穴:肝阳上亢加中冲、合谷、劳宫、行间、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中脘、足三里、合谷、太冲、丰隆;气虚血瘀加中脘、足三里、气海、血海;肾阴亏虚加肾俞、太溪、凤池、行间、阴郗。

治疗:根据分型选取相应的腧穴,进针后施提插捻转之平补平泻法,同时加载G6805电针治疗仪中断续波电流,频率120次/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

2.1.2头针治疗

取穴:下肢偏瘫取对测运动区上1/5,下肢偏瘫取对测运动区中2/5,面瘫取对测运动区下2/5,下肢麻木、感觉异常取对测感觉区上1/5,上肢麻木、感觉异常取对测感觉区中2/5,面部感觉异常常取对测感觉区下2/5,运动性失语症取左侧运动区下2/5,感觉性失语症取左侧言语3区,命名性失语症取左侧言语2区,平衡感觉障碍取双侧平衡区[3]。

治疗:常规消毒,选用直径为0.30mm。长40mm至50mm不锈钢毫针,针与头皮呈15°至20°夹角,将针刺入皮下,当针到腱膜下层时,指下感觉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达到适宜深度后。快速捻转1至2min。频率200至300次/min,5至10min行针1次,留针30至40min,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疗程结束后10天进行疗效评定,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成都评分标准与治疗前的自身对比。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以上为基本痊愈;有效:减少46%至89%,减少20%至45%;无效:减少19%以下。

3.2疗效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比较,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4讨论

4.1中风的原因

中医学认为中风多是在内伤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发,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随血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神窍,从而发为病体。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传统体针治疗中风偏瘫受“风为阳邪”、“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影响,治疗中风偏瘫大多遵从散风活络之法,常循阳明多气多血之经取穴,重在调气和血,疏通经络,故一直沿用阳明经和胆经穴位为主。经许多临床资料表明,针刺头部相应刺激区,能促进病变早期的脑血肿吸收和脑水肿消退,故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宜早期接受头针治疗。

4.2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基础

头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内径》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上注于脑”,说明头部与各脏腑器官均有密切联系。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口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手少阳三焦经“...其之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经行手少阳之前...,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循额,至鼻柱”;阳跷脉绕头,“在项中两筋间入脑”;阳维脉绕头,“会哑门、风府、复入风池”,亦通脑。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其他阴经的经络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达到头面部。此外十二经分别和十二经筋中分布于头部者亦多,如受少阴经别“指天,别于巅”;足太阳之筋“结于枕骨,上头下颜”;足少阴之筋“结于枕骨”;手阳明之筋“上左角,络头,下右颌”。

参考文献

[1]佟帅,苏李,吕海波,等.关键点针刺法配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偏瘫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3,5:399-400.

[2]黄国付,张红星.张唐法针灸临证医案传真[M]?.北京:人民医出版社,2011:11.

[3]孙忠人,王玉琳,张瑞.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2:28-29.

[4]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解秸萍.巨刺法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28.

[6]王朝阳.头针运动疗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