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郭菲

(国家电网太原供电公司山西太原030012)

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质量是企业快速发展的生命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21世纪以来,“横向一体化”思想开始兴起,一种新的运营与运作思想模式——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这种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旨在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来提升产品质量。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质量管理

引言

在制造企业中,质量是第一位的,因为制造企业是通过在各制造环节中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增值以此来实现企业价值。为了提升企业的价值空间,为优化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需要构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种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成为了当前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的新方向。在质量管理中,这种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降低质量的成本,能够以最小的资源代价来优化产品的质量,尽可能满足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顾客需求,有效提升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度,不断维系稳定的顾客群体。

1质量的含义

质量是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词,是企业永葆发展活力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制造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既象征着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也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目标,在于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与制造,来实现企业的价值,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优化企业的社会效益。一旦制造企业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那么将极大程度影响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会给制造企业的整体形象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因此,对于制造企业而言,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质量是制造企业生存的关键,是制造企业不断占领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的保障。关于质量的定义,学界存在不同的认知,但概括起来,关于质量的定义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自身的规格、标准达到了行业所标注的规范,产品具备科学的使用价值。这种质量定义,具备一定的量化性,可以通过检验与筛检等判断出来;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主观认知。从不同学者关于质量的描述和定义中,可以发现,质量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质量主观的一面在于顾客对于产品的期望,质量客观的一面就在于产品自身优良的使用价值。产品只有具备质量,才能够拥有价值,也才能够通过货币等量化出来。跟质量的客观性相比,质量的主观性是比较多元的。不同的顾客对于产品质量的认知存在差异,同一顾客随着认知能力的优化,也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新的认知。当然,质量的客观性是比较固定的,这也为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

2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

在制造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质量链管理是供应链环境下产生的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模式。在该质量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积极建构质量管理体系,科学有效地提升质量管理的水平,有效增强企业质量标准和要求,引导企业严格按照质量标准来进行生产加工等,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份额及发展能力。从企业的内部来窥探这一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发现该质量链是一种基于市场调查而兴起的,它囊括了企业制造产品的多个流程和环节,能够全面指导和优化产品的质量。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企业能够提升对产品的预期,企业能够优化产品的标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从企业外部来窥探,企业在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上与产品制造相关联的部门都是统一的整体,它们以统一的目的,以统一的质量目标而深入合作,为优化质量而共同努力。质量链与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提升质量的关键,也是企业永葆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科学的质量链,能够将企业产品的质量划分为若干的标准,帮助企业明确质量管理的方向,帮助企业明确质量管理的标准和流程,以便全方位的提升和优化企业产品的质量。作为一种全新的质量管理体系,这种质量链将企业与相关参与方融合为一个整体,便于企业更有目的的进行生产与加工,也从整体上提升了企业产品的质量。

3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差异

3.1业务流程识别的关注点不同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质量管理的关注越来越多。传统的质量管理,其核心关注点就在于产品设计环节和生产环节的把控,进而实现科学化的质量控制。但这种质量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它所能够关注的焦点在于产品成形的过程,但对于产品的原材料等过程,缺乏有效的管理。相反,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则是一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它所能够关注的点在于物流和供应环节,能够将生产产品所需物料的上游供应商等,纳入质量管理体系,进而全方位的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因此,从这方面来讲,传统的质量管理是关注产品的实现过程,基于物流与供应链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则更多关注产品的物料流动过程。

3.2质量管理体系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在质量管理实践中,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并没有明确企业质量管理的方法和举措,也没有强制性要求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到底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施更为先进性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管理的方式,都没有特别的要求。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种更加科学的质量管理,能够最大化的优化企业的产品质量。在这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模式下,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各个企业的参与,需要多个环节的信息交换,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同时,为提升产品的质量,为畅通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需要构建便捷快速的网络,更需要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3.3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依据不同

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两种存在显著差异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这两种质量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内容是存在较大的区别和差异的。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实践中,它所能够依据的标准是行业标准,在该行业标准下以此来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它所依据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该管理模式下,缺少可指导整个供应链体系内所有企业的质量管理标准,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重点控制好供应链企业之间接口的质量管理标准少之又少。因此,这是两种差异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它们所能够依据的标准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当然在其实施过程中,它们的控制点也是各有侧重的。

3.4信息系统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积极建构便捷快速的信息管理系统,以科学的信息技术来全方位识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因此,若缺乏一个健全完善的信息技术网络,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质量管理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在该质量管理实践中,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构建完善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协议等来完善和提升信息系统的整体作用。此外,在该质量管理体系中,还应该明确信息管理系统的标准体系,使得不同级别的供应商,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质量管理,综合性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效。

结语

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科学的质量管理,为提升其质量管理的效果,应该在其质量管理中,明确其设计思路,把握好业务流程,搭建信息系统,明确标准和协议,综合性提升质量管理的实际效益,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朝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2]王媛媛.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经贸,2015(20).

[3]赵金毅,张辉,李明芬.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J].物流科技,20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