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李序勋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分析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并提出了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与策略。

关键词:古村落;可出续发展;规划

一、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与现状

古村落是古代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是城市历史文明的内核和载体,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历史禀赋、稀有资源和宝贵财富。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吸引了无数的游人纷至沓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古村落的环境、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当前古村落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筑遭受破坏

古村落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抗风雨侵蚀及抗灾能力差,容易受风雨侵蚀和洪水、泥石流、地震、台风等自然力的破坏;人为破坏则包括开发性破坏和生活性破坏。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当地人把古村落变成度假村,不适宜地在古村落内外修建柏油马路、宾馆及现代化设施,有些古村落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居民,向往现代生活方式,便在古镇里买车盖房等。,拆大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和历史建筑陆续被拆除,现代建筑见缝插针;对于历史文物或历史建筑周边区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控制不力,造成村落传统格局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逐步丧失。一些重要建筑,如上堂屋、下堂屋、花厅、绣楼、品字书屋等大多破败不堪、年久失修,或者被作为杂物仓库,有加速损坏、濒临倒塌之趋势。这些都使得古村落传统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慢慢的被冲淡和同质化。

(二)环境污染严重

古村落以其古朴的环境氛围、从容闲适的生活节奏等,吸引着愈来愈多的都市旅游者前去观赏、感受,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

(三)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古村落几百年来人们都一直在安定、祥和的氛围中生活。但是,随着村民的外出与外部文化的进入,几百年来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发生了改变。这样一来,古村落的历史价值与旅游价值都会大打折扣。纯朴的民风、民俗地方文化能否得以延续,值得警惕。

二、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

古村落不是博物馆中无生命的展品,而是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具有生气与活力的生命体。要准确科学把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必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古村落的历史人文价值、旅游价值、建筑价值和考古价值,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村民现实利益诉求间找到共鸣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修缮——针对保护建筑。保持原样,以求如实反映历史遗存。

改善——针对一般历史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在保护其建筑的格局、治理外部环境、修旧如故的同时,重点对建筑内部加以调整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更新——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建筑,按设计要求采取拆除后与传统风貌协调重建的措施。

拆除——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和建筑质量极差的和临时搭建的建筑,采取拆除后建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措施。

保留——针对与传统风貌无冲突的,完全保留。

改造——针对与传统风貌冲突较大的一般建筑且建筑质量较好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符合风貌要求。

三、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

(一)确定古村落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对村庄发展方向、思路和路径的谋划古村落保护规划的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传统文化遗存的可观览、可感知、可体验以及可利用价值,意在将其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出来,从而达到文化价值、社会效应、经济效益与美学体验等有机的多重融合。通过详细的调研分析,明确古村落发展的优势与现实障碍,从特定角度,专业解读,确定其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二)突出整治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体现村落格局极其重要的场所,是古村的脉络。整治规划尽量保留原有街巷的空间格局,并对原有空间肌理进行修补、整合。例如,某古村落在对街巷空间整治时采取了以下措施:疏通或开辟村落消防通道,主要街巷采用当地条石铺地,一般街巷可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卵石铺地;整治街巷建筑立面,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门窗、门罩、院墙等特色环境要素予以保留或修复,保护并延续原有街巷空间的尺度和质感。同时,结合古树、古井以及街巷转折处等重要节点空间适当扩大,以满足人行交汇、村民交往、采光通风等多种要求。

(三)对建筑单体的保护规划

传统建筑是形成古村落物质空间的主要元素,并且古村落许多文化形态也是依附建筑而存在,因此成为古村落游览的主要兴趣对象,特别是一些宗族建筑、名人故居更是最主要的景点。保护传统建筑是古村落保护的中心任务。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古建的原真性,但可根据建筑的价值作分类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修缮和日常维护必须保证文物的真实性,对于修复、修缮必须要有详细的规划设计,并在文物专家指导下进行。保护类建筑指传统风貌保存程度较好、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院落或部分遗址。采用原材料并严格按原样、原工艺保护修缮,不得改变其内部结构。改善类建筑:指传统风貌情况一般且位于主要旅游路线上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建筑。主要规划措施:外观立面进行修整,与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内部适当更新改进,增加卫生设计,满足现代生活需要。改善类建筑可用于旅游服务功能。保留类建筑指历史文化价值一般,对古村整体风貌影响很小的建筑。对这类建筑的要求是严格控制新建、加建,修缮和改造注重当地民居特色,避免大面积不协调建筑的出现。

(四)古村基础设施规划

在保护前提下规划设计古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例如在古村落规划设计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达到增绿的目的:拆除临时构筑物和搭棚,让出空间,增加公共绿地;清理村庄溪流内的生活垃圾,并进行适当拓宽,在其两侧设置绿化带,进行亲水空间的组织;挖掘庭院绿化,建筑垂直绿化,边坡绿化;结合公共建筑规划集中的休闲绿地,保留和培育原生竹林等自然生态系统。

(五)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古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充分发掘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古村,包括古村本体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周边自然环境,包括物质文化遗存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村落价值特色,彰显古村魅力。促进古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确保古村人文特征的延续与传承。通过对文化载体、历史遗存等进行保护,进而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生活与生产方式。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提升古村发展的活力,使村民因古村的保护而受益,提升生活水平,并带来可持续的、长久的利益共享。

结束语

保护古村落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建筑,使古村落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需要对古村落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古村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延缓衰老、长久传世。

参考文献:

[1]李诚.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探讨[J].才智,2014年32期.

[2]胡玉坤.农地制、土地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一个村落的60年变迁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