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分析

张兴华

(十堰市张湾区汉江街办夏家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采用中医治疗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间我院接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治疗方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6%,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证施治,疗效更佳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临床效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部疾病。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导致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逐渐发生萎缩从而导致胃部消化出现问题。西医认为该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饮食习惯和遗传等因素都有关系。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吐酸等范畴,多与外邪内侵、脾胃虚弱、气机瘀滞等原因有关,中医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活血为调理目标,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对比西医和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间我院接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表现为胃胀、嗳气、上腹部疼痛、胃反酸、纳呆等。经胃镜和病理化验等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为26~77岁,平均年龄(32.6±4.1)岁,病程为5~12个月,平均病程为(7.3±1.2)个月;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为24~73岁,平均年龄(31.8±2.9)岁,病程为6~16个月,平均病程为(8.1±1.6)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法,服用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剂量根据患者病情和体重确定。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中医疗法,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具体病症结合病因增减药方。主要方剂以益气养胃的药材为主。炒麦芽、麦冬、炒白芍、丹参、当归、半夏、沙参、党参等各10g,搭配黄连、龙葵、甘草、桂枝、蒲公英等各5g。患者伴上腹部疼痛时在方剂中加入3g三七粉,腹胀严重的患者方剂中加入5g砂仁。患者如有大便溏稀应再搭配10g薏苡仁。胃部泛酸的患者还可加入10g瓦楞子、10g乌梅。患者嗳气症状可适当加入12g旋覆花。将药方中的药物加水煎制,每日早晚餐前半小时各服用一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忌服其他药物,同时忌烟忌酒,禁食辛辣、油腻食物。连续用药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

1.3观察指标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胃镜和病理检查显示慢性炎症减少,萎缩肠化情况有所恢复,饮食情况有明显改善。有效:患者复查显示病变位置缩小,炎症减轻,饮食情况好转。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恶化,病理检查、胃镜检查显示腺体萎缩并未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加有效率之和。

1.4统计方法

对本研究中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其中对照组的治疗总效率为75.8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都是由浅表性胃炎长期积累发展形成的,该病病程迁延时间长,患者起初都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患者大多表现食欲不振、上腹部胀痛、嗳气、胃不钠食等症状。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甲硝唑、泮托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等处方药来对抗炎症、胃溃疡等症状,但是这些药物会对胃部其他生理机能产生影响,比如会增加胃酸分泌等。西医治疗时由于患者体质、病因、病理等方面的差异,所用的药物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同时会增加胃肠和肝肾的负担。采用中医治疗可以根据患者脾胃失调的具体原因和病变情况来调理,达到健脾和胃、益气活血的功效。本研究中主要方剂针对脾胃不调采用麦冬、白芍等药物调节胃酸分泌,起到化阴健脾、和中养胃的疗效。沙参对胃黏膜有滋养作用,可以帮助恢复萎缩的腺体组织功能。当归、白芍的搭配使用可以帮助患者补气养血,疏通经络。药剂中使用丹参能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淤血,生成新的气血来增强患者的身体免疫力,是胃黏膜组织重新恢复血运能力,丹参对胃脘灼痛也有疗效。胃酸缺少易引发嗳气,此类患者的方剂中增加旋覆花,能更好的发挥益气活血作用。中医治疗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加减方剂和药量调整治疗效果,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使患者体内的萎缩胃黏膜发生逆转,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进一步恶化。

本研究中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治疗和西医疗法相比较发现,中医治疗的疗效相对较好。由此可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辨证施治,疗效更佳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志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9):22.

[2]唐瑶瑶.中医疏肝法治疗胃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1):33.

[3]唐秦,夏杰玲.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7):183-184.

[4]玉叶,王建超,曹献,廖娟,文彬,邓鑫.慢性胃炎从湿热论治研究进展[J/OL].辽宁中医杂志:1-8[2019-08-13].

[5]步翠芬.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特征及中医辨证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9,39(05):60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