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莫静

莫静(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5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29%,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7.86%。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太医局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功效为疏散风邪,升清泄热。用于治疗风邪上犯的寒热头痛之疾。临床上偏头痛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病证,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主要表现为头部剧烈疼痛,呈阵发性,且病程长,发作频率高,久治不愈,对病人的身心产生很大影响。2009年3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2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

采用本院门诊就诊偏头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8例,其中

男12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6.1±8.2岁,病程1月—15年,平均病程4.3±2.1年,单侧发病26例,双侧发病2例。对照组28例,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45.2±9.1岁,病程1月—13年,平均病程4.2±2.0年,单侧发病26例,双侧发病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全面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偏头痛的中医症侯诊断标准,自拟头痛呈阵发性,反复发作,持续数秒或数分钟,针刺样、抽搐痛或搏动样跳痛,病程缠绵,久治不愈,因情绪改变,气候变化,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诱发,遇风加重,伴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纳少,舌质暗红或淡红,苔薄,脉弦或细或涩。纳入标准符合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临床化验心、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排除心、肝、肾等原发性病、精神病,头部CT,脑电图等检查正常,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三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川芎20g、白芷10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6g、薄荷10g、细辛3g、红花15g、僵蚕15g、全蝎6g、蜈蚣2条、甘草6g,辨证加减:遇凉时头痛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去薄荷,加苏叶10g,生姜6g,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头痛而胀,面红耳赤,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去细辛,加菊花10g,蔓荆子10g,以散风热。头痛如裹,胸闷纳呆,肢体困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去荆芥,薄荷,加苍术10g,藿香10g,篙本10g,以散风祛湿。上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水煎共取汁300ml,早晚2次服。对照组服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口服(商品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5mg/粒)。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避风寒,心情舒畅。两组治疗20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四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全面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中偏头痛的疗效判定标准拟定,⑴临床治愈:治疗后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消失,停药一个月无复发。⑵显效: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⑶有效:头痛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⑷无效:治疗前后头痛症状无改善。

五治疗结果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2.10,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2组疗效对比

六典型病例

李某,女,46岁,教师,2010年9月3日就诊,患者偏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因受风寒而诱发,常自服清热镇痛类药物治疗。1个月前因受风寒再发,头痛呈阵发性掣痛,夜不能寐,剧烈时以头撞墙,自服芬必得和通天口服液等只能短暂缓解疼痛。现右侧头痛,伴见心烦易怒,神疲乏力,纳食不饗,查舌质暗红,有少量瘀点,苔薄白,脉弦稍数,经头部CT平扫未见异常,头部多普勒提示:右侧大脑中、前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故辨证诊断:偏头痛。属风邪侵袭,上扰清空,络道受阻,滞而不通。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处方如下:川芎20g,白芷10g,羌活10g,防风10g,荆芥10g,薄荷6g,细辛3g,僵蚕15g,红花10g,全蝎6g,蜈蚣2条,甘草6g,服药三剂,其痛大减,夜寐已安,先后调理半月余,诸症消失,停药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七体会

偏头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又称偏头风,属祖国医学“头痛”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早有认识《临证指南医案?头痛》曰:“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逆,为阳气窒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素问?太阴阳明论》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善行而数变,头为诸阳之会,清空之府,风邪侵袭,循经上犯巅顶,扰乱清阳,阻遏络道,气血瘀阻,故成头痛。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日久不愈,致使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休作无时,既有“久病多瘀”。之谓。因此本病的机理关键在于清阳被扰,脉络不通。现代医学也证实了偏头痛患者有着明显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性异常,且病情越重,微循环障碍改变越显著。

对于偏头痛的治疗,本着疏风通络,祛瘀止痛的原则,应用川芎茶调散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行血中之气而止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川芎嗪,有增加脑血流量,增加颅内中小动脉的顺应性,对偏头痛有显著的预防作用。[2]薄荷、荆芥辛散上行,清利头目,祛风止痛;羌活、白芷、细辛,善祛潜伏巅顶之风邪;防风辛散上部风邪;红花、僵蚕、全蝎、蜈蚣有活血化瘀,搜风通络的作用,是治疗久痛入络之上品,也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体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凑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在引经药的应用上,应遵循引经治标者,药量宜轻,多则欺君,治其本者,用量宜重,以取量大力宏,不失其主。临床大量资料表明,川芎茶调散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且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器官供血,增加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因此本方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5—109.

[2]苏绍华.加味川芎茶调散治疗偏头痛82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