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氧气

黄露郑景广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宝山农场中学教师黄露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曙光农场中学教师郑景广

课标要求及分析:

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第一条维度目标是认知目标,行为动词是知道,完成的内容是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学习水平是了解;第二条维度目标是认知目标,行为动词是说明,完成的内容是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其它重要信息是能结合实例,学习水平是了解。

教材分析:

过去:在第一单元学习化学反应概念的基础上,为本课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做基础。并在本单元课题1《空气》中学习了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且学生已经对氧气以及它的用途有所了解,为本节课学习氧气打下基础。

现在:本节课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是学生初步了解物质间的转变。其中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介绍了化合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于氧气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第一个比较详细地认识其变化规律的具体物质,教材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到抽象的认识顺序,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有意记忆。

将来: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打下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氧气制法的迫切愿望。

学情分析:

优势: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氧气,小学时学生就已经知道了氧气的存在和氧气能供给呼吸等性质。经过课题1对空气的学习,学生对氧气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知识背景上具备了学习本课题的条件。化学这门课程刚刚开设不久,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浓厚的兴趣。

劣势: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但只是初步学习,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

教学重、难点: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教材分析中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所以氧气的化学性质确定为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标的分析,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学情分析中,存在的知识障碍点是对现象和结论描述难以区分,所以本课教学难点预设为:通过实验来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及观察演示实验,学生能说明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知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2、通过学习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3、通过氧气性质实验的观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及兴趣,养成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点评:新课导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4分钟)

教师出示两瓶没有标签气体:一瓶是空气,一瓶是氧气,你能区别开吗?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1、用两支带火星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2、用两支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两瓶中

结论:1、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点评:学生通过自身实验感受,激起对氧气性质探究的欲望。】

知识点二:氧气的物理性质(3分钟)出示一瓶氧气,凭借观察和自主学习,你能说出你对氧气都有哪些认识吗?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总结:

1、在标准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略大。

3、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

4、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C是变成淡蓝色液体,在-218°C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点评: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模式。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出空气的物理性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三:氧气的化学性质(20分钟)

【实验2-2】、【实验2-3】、【实验2-4】

分析讨论: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总结:

1、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

2、它们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定义:

1、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2、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点评:氧化反应,可以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直接得出,然后把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两种情况,化合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梳理知识,归纳总结(3分钟)

1、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总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点评:利用小结环节将本课知识做一个简短的系统性、概括性、延展性的总结。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总体把握起着重要意义。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课堂环节。】

总体点评:

《氧气》教学设计,注重了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把握了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能够深刻地理解教材,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掌握的知识详尽地考虑教学过程。因此,整个教学设计体现了因材施教、因学生施教,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整个过程以化学实验为场景,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表述,教师在实验现象描述使用表格对比的方法指导,便于学生对照记忆,效果较好。

4、本节课可分成两课时进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感到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