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

张华瑛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淄博市255000

摘要: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一种专门寄生于人体胃粘膜的革兰氏阴性需氧菌。自198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Warren和Marshall成功分离和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pylori后,国内外学者就相继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已证实H.pylori是慢性胃炎的病原菌、消化性溃疡重要的致病因子、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目前,西医临床上常用的根除Hp的一线治疗方案虽然具有较高的疗效,但是长期联合使用抗生素,常常出现恶心、腹泻、伪膜性肠炎、过敏等不良反应,易产生耐药性,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病,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显示出其优越性。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HP感染;胃病

一、病因病机认识

从临床病例的主要症状来看,Hp感染相关性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痛”“嘈杂”“泛酸”等病证的范畴,其多与饮食不节有关,脾胃升降失常、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阻滞是其主要病机。许多学者认为脾胃湿热是Hp相关性胃病的重要病机。而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气滞、血淤、郁热、湿阻等病理变化为Hp的附着、繁殖、致病提供了客观条件。[1]

二、辨证论治

1、扶正祛邪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扶正祛邪治疗原则的理论依据。根据临床辩证论治,在扶正的基础上,辅以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化瘀等,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临床研究报道,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为法治疗Hp相关性胃病,其Hp根除率与三联疗法比较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小。

2、辛开苦降

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临床主症多为胃脘痞满,胀闷不适,或有隐痛,但按之柔软;同时出现脾胃受损、湿热内蕴、邪气内结、升降失司的病理改变。辛开苦降法将辛温和苦寒两种截然不同性味药物配伍使用,同时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气的目的。

3、舒肝和胃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的功能。若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等症状,并因情致刺激而变化。所以,可以从肝治疗胃病,如《临证指南医案》云:“治肝可以安胃”。

4、清热解毒

有学者认为Hp属中医“邪气”的范畴,且多具“毒”的性质,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原则。[2]

三、中医治疗Hp相关性胃病的临床研究

1、彭彰荣等以柴平半夏泻心汤(党参、柴胡、黄芩、厚朴、陈皮、炒苍术、半夏、黄连、炮干姜、甘草、大枣)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822例,结果显效659例,占80%;有效131例,占16%;无效32例,占4%;总有效率为96%。

2、白光采用加味清幽汤(黄连、黄芪、蒲公英、白术、陈皮、茯苓、白芍、甘草、柴胡、厚朴)对肝胃不和型Hp感染相关性胃炎疗效佳。

3、陈元文采用用自拟三黄乌蛇散(生大黄、黄连、黄芩、乌梅、白花蛇舌草)为主随辨证之汤剂冲服,优于对照组(奥美拉唑+呋喃唑酮+阿莫西林)。

4、刘兴山等用根幽愈疡胶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100例,与西药三联疗法相比较,溃疡愈合率及总有效率、Hp根除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腹痛、腹胀、恶心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5、覃丕恩等以健脾和胃、清热解毒法,自拟和胃解毒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116例,治愈94例,好转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Hp根除94例,根除率81%。在临床疗效、根除Hp方面与西药“三联疗法”效果相当,而且不良反应少。

6、阳兴国等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胃痛宁片(地蜂子、血竭、蒲公英、白芍、木香、甘草)Hp根除率为80%;对照组(果胶铋+阿莫西林+甲硝唑)Hp根除率为83.8%,两组Hp根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胃溃疡愈合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十二指肠溃疡愈合率胃痛宁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

7、李川运用养阴益胃法,自拟益气养阴活血汤(党参、白术、白芍、麦门冬、沙参、木香、丹参、延胡索、黄连、山楂、甘草等)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疗效均甚好,且未见或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8、王圣英等将12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采用消幽颗粒、胃苏颗粒和西药三联疗法。结果消幽颗粒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黏膜炎症方面均较中药对照组为优,清除Hp方面长期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9、李尧学等根据中医的辨证整体观,结合西医辨病的局部观,筛选中草药,以抗幽灵为主,随证加减。在消除及缓解临床主要症状方面,抗幽灵均优于对照组,2个月及3个月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

四、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研究工作者在中药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机制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中药调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调节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调节氧自由基代谢等方面。

机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以在局部产生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胞免疫反应,通过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来发挥其效应。有研究证明,通过调节CD4+T/CD8+,有效治疗HP感染。细胞因子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性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当发生H.Pylori感染时,机体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功能发生异常。有研究指出,对慢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直接抑制或杀灭H.Pylori及调节细胞因子有关。同时,氧自由基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自由基过量可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癌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高低间接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丙二醛(MDA)水平则间接反映机体组织细胞受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4]

参考文献:

[1]谢春娥,薛晓轩.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临床,2013,20(1):53-56.

[2]吴琼,周宁,李琦.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1):149-152.

[3]杨春华.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2):110-112.

[4]周宁,吴琼,孙健,等.中医药防治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3):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