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意义

杨淑玲

杨淑玲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510410)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94例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变化与病情,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年龄等均有关系。结论:脑出血患者脑心综合征发生率高,预后相对差。

【关键词】脑出血;心电图;预后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92-02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在我国约占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急性脑出血常合并继发性心脏损害,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临床称为脑心综合征,即既往无心脏病史的患者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出现各种形式的心脏异常表现。[1]本研究观察94例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及心肌酶的变化,并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94例患者均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男54例,女40例,男女之比135∶1。年龄在36-75岁,平均年龄(54.4271±12.637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标准,[2]均于起病后12小时内进行头颅CT检查,明确脑出血诊断。除外蛛网膜下腔出血;排除既往有冠心病、肝病及其他心脏病史。

1.2影像学资料

1.2.1出血部位:基底节区55例,(58.51%);丘脑14例(14.89%);脑干7例(7.45%);小脑6例(6.38%);脑叶(包括额、顶、枕、颞叶)12例(12.77%)。

1.2.2出血量:采用多田公式T(出血量)=π/6×L(长轴)×S(短轴)×Slice(层面厚度)计算,不计算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平均出血量28.3559±22.74921ml;其中<10ml的25例(26.60%),10-30ml的50例(53.19%),>30ml的19例(20.21%)。

1.3心电图检查:所有患者均在起病后12小时内行十二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动态监测。心电图异常者64例占68.09%。心电图异常表现主要有ST-T改变和心律失常。ST段下移48例,T波改变(低平、双相、倒置)52例,心律失常改变30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6例,窦性心动过缓12例,室性早搏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8例,左室肥厚9例。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根据资料性质行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性分布的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患者年龄与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中青年组(<60岁)54例,老年组(≥60岁)40例。其中中青年组心电图异常30例,发生率55.56%,老年组心电图异常34例,发生率85%。心电图异常经统计学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68,P=0.002。

2.2出血部位与心电图异常关系:脑干出血7例,均有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最多见。丘脑出血14例,心电图异常10例(71.5%),基底节区出血55例,心电图异常38例(6909%);小脑出血6例,心电图异常4例(66.67%),脑叶出血12例,心电图异常5例(41.67%)。据以上结果提示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与出血部位有关,病变越接近脑组织中线,心电图异常率越高。

2.3出血量与心电图异常关系:出血量<10ML者25例,心电图异常12例,发生率48%,10-30ml的50例,心电图异常30例,发生率60%,>30ml的19例,心电图异常17例,发生率89.47%。由此提示出血量大,导致心电图异常率增高。

2.4心电图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本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12人,死亡率为12.73%。死亡患者的心电图均为异常。而存活患者82例中,心电图异常者52例,经住院治疗并进行心电监护,提示心电图异常者随病情好转,多数患者心电图渐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提示左室肥厚及部分心肌缺血者,心电图改变较少。出院时心电图仍有异常存在。4周后,心电图异常者16例,左室肥厚9例,ST-T改变12例。而死亡患者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多样,以ST段下移及心律失常多见。

3讨论

脑出血是较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起病急,多数合并心脏损害。卒中后脑心综合征是在急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体液等因素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情况下,由于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及脑组织受损的程度不同,引起不同的心肌损害的表现。临床上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来观察和分析。可以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在此基础上发生心肌梗塞等。[3]本组病例中,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占68.09%,且心电图异常多为一过性,随病情好转,心电图异常渐恢复。主要表现为ST-T改变,以及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心律失常又以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常见。当患者合并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时,窦性心动过速则更多见。本组病例中有一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入院后予微创侧脑室引流术,患者心电监护示持续心动过速,行腰穿置换脑脊液后,心率减慢至正常。考虑可能是出血破入脑室致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升高,对脑干的心血管中枢压迫所致,当解除梗阻后,影响渐消失,心率恢复正常。心电图异常与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年龄增大,心电图异常率高,出血量越大,心电图异常率也增高,而出血部位越接近脑干,丘脑等位置,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越高。心电图异常患者死亡率较心电图正常者高。

目前对于心电图改变的机制及影响因素可能有以下几点:(1)神经因素,支配心脏活动的高级自主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脑干及边缘系统,存在明确的神经传导途径,脑干副交感核、下丘脑室旁核及含有儿茶酚胺的神经元存在环形通路,在调节心脏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脑出血时因脑组织损伤,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累积上述部位,产生心电图改变。交感神经亢进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产生心动过速和ST-T段偏移,并可蓄积于心肌,使心肌受损变性,副交感神经亢进产生心动过缓和心肌受损的表现。(2)体液因素,脑组织损害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体液调节紊乱,炎性因子释放,影响心肌复极的正常顺序及延长复极时间,以致形成普遍的T波改变及Q-T间期延长等心电图改变。[4]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进一步加重冠状动脉痉挛与损伤,导致心肌缺血。(3)血浆神经肽Y可能参与脑心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过程,有研究表明脑出血后,血浆神经肽Y明显升高,而神经肽Y一方面有强烈收缩冠状动脉及致心律失常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效应。[5](4)其他因素:如缺氧、电解质紊乱、酸中毒、低血容量等。

心电图异常率与出血部位有相关性,有报道在临床上呈“同心圆”性改变,Natelsoni提出:大脑一些部位的破坏或刺激(主要指丘脑、下丘脑、脑干额叶眶面、颞叶、扣带回等)可较多引起心律、心电及心功能改变。[6]本组病例心电图异常也呈“同心圆”性改变,其中脑干出血者均有心电图异常,而小脑出血出现心电图异常者,考虑与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脑干受压等有关。脑叶出血心电图异常率较低,考虑与神经体液紊乱较轻,距离心血管调节中枢较远有关。

本组研究示:脑出血出血量越大,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越高。考虑与出血量大,引起颅内压增高明显,脑组织损害严重,脑水肿加剧,甚至导致梗阻性脑积水,影响脑干的心血管中枢所致。

本研究提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较高,但多数是一过性的心肌损害,或是可逆性改变。积极治疗,随病情好转,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而心电图异常患者,尤其是脑干出血及丘脑出血患者应格外注意,因其死亡率较高。参考文献

[1]贾建平,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7-189

[2]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龙洁.脑心综合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11):648-649

[4]CatanzaroJN,MerajPM,ZhengS,etal.ElectrocardiographicT-wavechangesunderlyingacutecerebralevents[J].AmJEmergMed,2008,26(6):716-720

[5]许志强,周华东,蒋晓江,等.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脏的应变效应及其机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5,7(6):391-393

[6]NateisoniBH.Intracranialhemorrhage.Hypokalemiaandelectrocardiogram[J].ArchNeurol,2005,42:1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