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之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富源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之思考

丁育

(富源县煤炭工业局云南富源655500)

摘要:对当前全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进行研究,具有较好的时间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为促进全县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绿色、安全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对策措施

一、富源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一)近年来市场变化情况。2003年—2013年,富源煤炭产业和全国一道经历了“黄金十年”。自2014年起,煤炭产业发展进入历史拐点,煤炭产品需求不足,价格大幅下跌,煤产品滞销严重,大量煤炭企业亏损,涉煤工业经济下滑,全行业彻底进入“寒冬”期。2016年下半年起,转型升级效果显现,煤价有所回升,煤炭市场回暖。但由于产业政策调整幅度大,煤炭市场不稳定,部分煤矿企业在转型升级政策调整和煤炭市场风浪冲击中损失严重,少数企业经受不了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洗礼而彻底退出了煤炭行业。

(二)富源煤炭的地位和作用。富源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是云南省第一产煤大县,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煤炭生产基地,全县煤炭产业占据了全市煤炭产业的“半壁江山”,占全省煤炭产业的三分之一左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富源而言,经济发展的希望在工业,工业发展的基础在煤炭,煤炭兴衰直接决定着全县的经济兴衰,煤炭产业发展走势在全市乃至全省反映都尤为明显。从2014年“4·21事故”至今,通过煤炭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和全体煤矿员工的艰苦努力,至2018年底,县属煤矿已连续56个月实现了安全生产,不断开创了富源县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最长周期记录,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工作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矿井建设现状。富源县煤炭资源丰富,全县煤炭产量一度占全市的1/2,占全省的1/3至1/4,多年来一直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2018年,全县在籍地方煤矿93对(生产矿井82对、新建矿井11对),核定生产能力1333万吨,规划建设能力3790万吨;2018年生产煤炭1006万吨,完成煤炭工业总产值76亿元,直接从事煤炭生产人员20000余人。

(四)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富源县至2014年起开始了新一轮的煤炭产为转型升级,至2016年底,转型升级初步完成前期工作,《曲靖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案》共分五批对富源县转型升级方案进行审查确认批复,富源县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矿井120对(含央企2对),规划能力5440万吨/年,扣除2016年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420万吨/年和8对未列入化解过剩产能的拟新建矿井产能540万吨/年后,保留下来的95对矿井规划能力减少为4480万吨/年(含2对央企600万吨/年)。2018年,全力做好产能置换工作,淘汰落后产能8万吨,关闭退出矿井1处;实施产能置换85个,上报确认80个,维持原能力2个,未报3个;办理项目核准(或补核准)手续煤矿73个,办结66个,上报待核2个,未办理2个,维持原能力2个,计划关闭退出1个;完成煤矿初步设计审批77个,上报待审4个,开展前期工作2个,不再实施转型升级煤矿2个。

二、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明确思路,分类实施。“思路决定出路”,要使富源煤炭行业真正实现脱困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煤矿企业“小、散、弱”的问题,就是要紧紧围绕“关、停、并、转”的思路继续推进煤矿企业转型升级,对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差的小煤矿,要建立完善退出机制,有序引导退出;对资源赋存条件好,但还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要督促和引导煤矿进行质量标准化建设,从各大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先进设备应用等方面全面提升煤矿安全水平;对于实力雄厚、技术比较先进的大中型煤矿企业,可以考虑兼并重组资源较好的小型企业,努力培育一批大型煤炭集团,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能耗、工艺等办矿水平和标准,切实增强抗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因地制宜,科学谋划。要做好产能供需规划,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省内外市场需求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地区资源条件和供需平衡,以及产能退出、产运需总量和品种结构变化、在建项目衔接等因素,对具体目标任务要进行充分论证,避免出现产业链不匹配、供需失衡、市场异常波动等情况。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产煤区域的优化布局,产业规划应该向资源条件好、竞争能力强的地区集中,争取将资源条件差、安全系数差的地区建设成无煤区;将资源条件好、安全系数高的地区建设成煤炭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加大宣传,正确引导。权力部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大力宣传国家供给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意义,做好政策宣传解读,广泛听取基层、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研究论证。对需退出的煤矿加强政策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煤矿企业讲深讲透法律政策,并积极在煤矿关闭退出后如何转型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切实让关闭煤矿成功转型。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政策出台后的社会反应,要制定好配套支持政策,积极做好债务处置、奖补资金、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社会和企业最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大对主动退出矿井的奖补力度,尽量减少企业损失。

(四)转变方式,绿色发展。要延伸产业链,大力引进煤焦、煤化、煤制油、煤制气、煤建材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延伸煤炭下游产品,打造煤电气油一体化产业,提升煤炭产品附加值,增强煤炭市场竞争力;大力支持和鼓励瓦斯发电,探索临近煤矿企业瓦斯抽放管道联网,建立瓦斯发电站,并网发电;充分发挥煤矿用电多、负荷稳定、网架现成等优势,利用废弃的工业广场及周边地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还可以降低用电成本;要转变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上狠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矿山、绿色矿山;在开采技术的选择上,要控制和减少地表损害,以最小的生态扰动获得最大的资源收益;鼓励原煤全部入选,支持煤炭分值分级利用,促进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加快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力度,构建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五)转变作风,优化服务。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干预,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和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少些保姆式的做法,多采用市场淘汰机制,建大关小、扶强并弱、优胜劣汰。要加强协调沟通,共同研究服务机制,部门之间不能互为前置、相互掣肘,坚决杜绝为免责而造成办事流程复杂,甚至对已既定的方针政策久拖不决的情况发生。要从政策的制定上考虑连续性、稳定性,积极争取国家利好政策,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切实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决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要认真履行安全监管职责,推进监管部门主体责任落实,以此带动企业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安全监管过程中坚持以规则规范为标准,采取监管、指导、服务并重原则,既要督促煤矿抓好安全生产,又要指导煤矿谋划长远的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2.云南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实施方案(2017-2020年)

3.曲靖市煤炭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案

4.国家统计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富源县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作者简介:丁育,汉族,女,1974年9月出生,大学文化,1993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富源县煤矿工会副主席,联系电话13529888868。